上中下痛风方是朱丹溪治疗痛风的名方,也正是由于本方的吸引,开始仔细阅读《
丹溪心法》痛风篇的论述,同时又将其与《
格致余论》和《金匮勾玄》进行联系。
上中下痛风方是朱丹溪治疗痛风的名方,也正是由于本方的吸引,开始仔细阅读《
丹溪心法》痛风篇的论述,同时又将其与《
格致余论》和《金匮勾玄》进行联系。通过学习,对丹溪有关痛风的经验有一定体会,总结如下。
病因:《格致余论·痛风论》指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这些是通常病因,其后还述有不常见的病因,如肥甘无节、过劳、痢后失治、酒湿痰痛。
病程:丹溪在病程长短的论述较少,《
格致余论》所载“东阳傅文案,作劳腿痛,三四十贴而安”。足见用药剂数较多。而在“朱宅阃内(妇女)案,患饮食厚味痛风,”则明确指出半年而安。
主证:根据《
丹溪心法》的编写体例来看,丹溪心法所列九十余种病证,一般多在段首句做总结性论述。或为主证,或为主因。痛风节首句即言:“四肢百节走痛是也。”通过查阅《
丹溪心法》和《金匮勾玄》这两本书,可以看出:丹溪并没有对“痹”或者“痹证”进行论述,在这两本书中谈到“风湿”的地方皆是将风湿作为病因来论述,并没有作为病名来谈。丹溪所谈之痛风,应该是对痹证的概括性论述,也就是说凡是四肢,关节的疼痛,都属于痛风范畴。
治法:《格致余论·痛风论》指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针对这些病因,丹溪提出治法以辛热之剂,流散寒湿,开发腠理,其血得行,与气相和,其病自安,这是痛风的治疗大法。从病因上,可以看出“风、湿、痰、血虚”是四个主因,在治疗上采用了“祛风,化湿、化痰、养血”等四个常法。用药从遣方上来看,用药相对单一。这也是上中下痛风方与一般依据单一病因选方上的区别。
上中下痛风方其组方中风痰瘀兼顾。这也是上中下痛风方与一般依据单一病因选方上的区别。从病位上来说是上、中、下都治,从病因上说是风痰瘀兼顾。全方祛风除湿,逐痰行瘀,清泻蕴热,温散通利,使上中下诸痛消除。因此,《
医方集解》对该方有很高评价:“此治痛风之通剂也。”其次,从辨痛风虚实深浅的角度,丹溪提出“病之浅者,湿痰得燥即开,热血得热则行,亦可取效”;“而病深而血少者,则愈劫愈虚,愈劫愈深”。这也属于标本缓急之治法。另外,痢后失治所出现的痛风,提出针刺
委中,出黑血的疗法。
方药:按病因来论治,按病位来论治,丹溪提出三个方剂。其中“在上方”,由大法主方
苍术、南星、
川芎、
白芷、
当归、
黄芩加
羌活、
桂枝、
桔梗、
威灵仙;“在下方”由大法主方加
牛膝、
防己、
木通、
黄柏组成。上中下痛风方乃是区别于“在上”和“在下”两个方剂,是治疗面较广的一个方剂。从病因上,可以看出“风、湿、痰、血虚、湿热”是五个主因,在治疗上采用了“祛风选小续命汤;化湿
苍术、
白术之类;化痰二陈汤加酒炒
黄芩、
羌活、
苍术;养血芎归之类佐以
红花、
桃仁;清湿热用二妙散,气虚加补气,血虚加补血”等五个常法。其后又有不常见病因如酒湿痰痛风
黄柏、灵仙、
苍术、
羌活、
甘草、
陈皮、芍药;食积肩腿痛用龟板、酒柏叶、
香附、辣芥子。丸散剂还有趁痛散、
乳香丸、地仙丹等许多药物,在痛症治疗上,发现丹溪不用元胡止痛,而喜欢用
乳香和
没药,这也是他用药的一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