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南省医学科学普及学会
□曹洪欣
●中医在防治瘟疫的实践中,发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特点,通过掌握临床特征及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能在紧急而又特殊的时候显示出早期干预、毒副作用小,能减少西药后遗症、并发症等优势。
中医疫病理论至今有效
在西方历史上,瘟疫流行常常带来人口数量大幅度下降。如发生于公元6世纪的第一次鼠疫,使欧洲南部1/5的人口丧命;发生于14世纪的第二次鼠疫,整个中东地区有1/3人口死亡,其中城市人口有1/2死亡。但是在我国,自西汉一直到明代,人口数基本上在4600万到6000万之间波动,瘟疫流行并没有引起大幅度的人口数量下降。到了清代,虽然从现存的文字记载看,这一时期瘟疫流行超过此前任何一个时期,但人口数量却有了大幅度增长,至乾隆年间,达到了2亿多,这和清代中医温病学的形成和成熟有很大的关系。
近几十年来,中医药在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出血热及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等传染病
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据世界卫生组织在2003年7月11日发布的全球SARS疫情报告,截止到日内瓦时间2003年7月11日17时,中国内地累计报告病例数5327例,死亡348例,死亡率为6.53%;中国香港累计报告病例数1755例,死亡病例数298例,死亡率为16.98%;中国台湾累计报告病例数671例,死亡病例数84例,死亡率为12.52%;加拿大累计报告病例数250例,死亡病例数38例,死亡率为15.2%。尽管SARS在中国内地发病最为严重,但治疗效果最好,其死亡率远远低于平均死亡率。汇总各种治疗报告显示,中国内地对SARS的有效治疗得益于中医药的参与。
中医可辨证论治新发传染病
虽然古代中医并不明了引起各种不同传染病的病原体,但是中医在防治瘟疫的实践中,发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特点,通过掌握临床特征及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能在紧急而又特殊的时候显示出令人瞩目的优势。中医瘟疫理论与实践的这一特点,使中医在国家民族遭遇突发传染性疾病的危急时刻,能够有所作为。
中医学虽然未提出细菌、病毒的概念,但是提出的“戾气”“邪气”等概念与现在的微生物致病特性有类似的地方。中医学强调天人合一,特别重视自然界对人体的影响,对于流行性传染病的防治尤其重视气候和地理环境因素的作用。如蒲辅周在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时总结到:“1955年石家庄市因自然气候偏热,所发之脑炎,属暑之偏于热者,故用仲景
人参白虎之法而收效特著;1956年北京市因自然气候偏多雨湿,所发之脑炎,偏于暑之湿者,故用石家庄的经验而不能奏效,改用通阳利湿之法则疗效迅速提高。”因此,他对石家庄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治疗经验进行补充,又提炼出“湿”这一证候要素,并相应提出了包括“通阳利湿法”在内的八大治法。
中医治病关键在提高免疫力
中医药治疗病毒性疾病的优势,并非只针对病原体,而是通过整体调节,提高人体综合免疫力,即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抑制病毒的目的。研究表明,在作用于体外时,
板蓝根、双
黄连等本身的抗毒效果不如病毒灵,但患者服用后,中药的抗毒效果却明显优于西药。
我们的课题组在运用透表解毒法治疗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疗效确切的基础上,根据中医瘟疫理论及对SARS的认识优化了中药处方,形成了中药复方制剂安替威(金柴抗病毒)胶囊。这是当时最早被证实对冠状病毒有抑制作用的中药复方之一。研究结果显示:安替威胶囊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从整体来讲,它有针对病因的抗病毒作用,有针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免疫力的作用,也有抑制病毒及缓解化学物质引起的肺部炎性病变与退热等作用。从微观来讲,安替威胶囊可直接作用于细胞本身,提高病毒攻击后的细胞膜脂质流动性,阻止病毒的进一步感染。同时,它还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降低由其引起的肺损伤,充分显示了中药作用的多环节、多向性,体现了中药在应对SARS等急性传染性疾病方面的优势。
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表明,SARS患者骨坏死的发生率达50%,而采用中医治疗的SARS患者基本无后遗症。2004年,课题组研究人员对551例SARS患者进行骨坏死普查,在使用激素3~6个月后,给予其中药治疗,骨坏死发生率为32.9%。
这充分证明了中医药毒副作用小,能够减少西药后遗症、并发症的优势。(作者供职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