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活性的
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
子宫内膜以外部位时,称为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异位内膜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如脐、膀胱、肾、输尿管、肺、胸膜、乳腺,甚至手臂、大腿等处,但绝大多数位于盆腔内,以卵巢及宫骶韧带最常见,其次为
子宫、直肠
子宫陷凹、腹膜脏层、y道直肠膈等部位,故有盆腔
子宫内膜异位症之称。中医无此病名记载,但此症状及体征属“痛经”、“癥瘕”、“月经不调”、“不孕症”的范畴。
辨证论治 本病的病机是瘀血内停,故治疗原则以活血化瘀为主。因本病发生与月经周期有关,治疗时需结合月经周期的不同体质分别论治。一般经前以调气祛瘀为主;经期以活血祛瘀、理气止痛为主;经后以益气补肾、活血化瘀为主。
1.气滞血瘀
[证候] 经前、经行下腹坠胀痛、拒按。经血或多或少,紫黯有块,块去痛减,腹中积块,固定不移,伴胸闷乳胀。舌紫黯有瘀点,脉弦或涩。
[治法方药] 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膈下逐瘀汤。
2.寒凝血瘀
[证候] 经前或经行小腹绞痛、冷痛、坠胀痛,拒按,喜温畏寒。经量少,色紫黯,或经血淋沥不净,或见月经后期,不孕,形寒肢冷,或大便不实,面色苍白。舌紫黯苔薄白,脉沉紧。
[治法方药] 温经散寒,活血祛瘀。少腹逐瘀汤加减。
3.湿热瘀结
[证候] 下
腹结块,平时小腹隐痛,经期加重,灼痛难忍,拒按,得热痛增。月经量多,色红或深红,质黏,带下量多,色黄质黏味臭,口苦咽干,烦躁不宁。舌质紫黯,舌边尖有瘀斑、瘀点,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方药] 清热利湿,活血祛瘀。清热调血汤加减。
4.痰瘀互结
[证候] 下
腹结块,婚久不孕,经前经期小腹掣痛,疼痛剧烈,拒按。形体肥胖,头晕沉重,胸闷纳呆,呕恶痰多,带下量多,色白质黏,无味。舌黯,或舌边尖有瘀斑、瘀点,苔白滑或白腻,脉细。
[治法方药] 化痰散结,活血逐瘀。丹溪痰湿方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5.气虚血瘀
[证候] 经前或经后腹痛,喜按喜温。经量或多或少,色淡,质稀或夹血块,或婚久不孕,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大便不实。舌淡黯边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无力。
[治法方药] 益气化瘀。理冲汤加减。
6.肾虚血瘀
[证候] 经行或经后腹痛,痛引腰骶,月经先后不定期,经行量少,色淡黯质稀,或有血块,不孕或易流产,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黯滞或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而涩。
[治法方药] 益肾调经、活血祛瘀。归肾丸和桃红四物汤加减。
经验方 1.
血竭化癫汤
[药物组成]
血竭、制乳没、生
甘草各5克,
当归、炒
赤芍、炒
白芍、酒延胡、炒
川楝子、焦
山楂各10克,熟军9克,
莪术12克,
桃仁6克。
[适应证]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
[用法用量] 水煎分服,每日一剂。
2.异位粉
[药物组成]
地龙、
蜈蚣、
水蛭、
虻虫、 虫各等份。
[适应证] 血瘀癥瘕性疼痛证。
[用法用量] 上药研细末,吞服3克,每日两次,或包煎每次用6克。
3.孙氏痛经方
[药物组成]
桃仁12克,
红花12克,
丹参 12克,
葛根12克,
延胡索12克,制
香附12克,
木香9克,
山楂12克,
五灵脂12克,炮山甲粉(包吞)6克, 虫10克,
水蛭9克,
肉桂粉(另吞)6克。
[适应证] 血瘀癥瘕性疼痛证。
[用法用量] 水煎分服,月经来潮前5天起服,经期连服5天为宜。
适宜技术 1.中药保留灌肠
(1)
金银花30克,
连翘15克,
蒲公英30克,紫棱15克,
莪术15克,
昆布15克,
海藻15克。加水适量浸泡一小时,煎两次,每次一小时,合并两次煎液再浓缩至200毫升,晚上睡前排空大小便,静卧15分钟,取左侧卧位,臀部垫高用。16号导尿管作为肛管,用100毫升注射器缓慢注入,给药后持膝胸卧位30分钟。再取右侧卧位,臀部同样垫高,给药后静卧数小时。同时配合中药汤剂口服。适用于瘀血阻滞型
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
(2)异位痛经灌肠液:
丹参30克,
当归10克,
三棱15克、
莪术15克,
水蛭10克,
赤芍15克,制
乳香10克,制
没药10克,
海藻15克,
桂枝10克。浓煎100毫升,每晚保留灌肠。
2.中药坐浴法
木香、
桃仁各10克,
赤芍20克,
牡丹皮 15克,
三棱、
莪术、
当归、
川芎各12克。以上方药用纱布松散包裹,置盆内煎取5000毫升,待温度合适时坐浴,每次15~20分钟,早晚各一次。经后开始至下次月经前使用,经期停用。
3.y道纳药法
(1)
鸡血藤、
红花、
三七、
僵蚕、
紫草根、皂刺各等份。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黄酒调成糊状,放于棉球上,贴于穹隆结节处。隔日一次,经期停用,用药期间禁房事。
(2)
当归、
乳香、
三七、 虫、
沉香各等份。以上方药共研粉末,用黄酒调糊状,或加少许
麝香,蘸上棉
球后贴放在后穹隆结节处。隔日一次,经期停用,一个月为一疗程。
4.针灸疗法
(1)取穴:第一组:
关元、
中极、
子宫(双)、
血海 (双);第二组:八髎、
三阴交(双)。
手法:
关元、
中极、
子宫均直刺1.5~2.5寸,捻转泻法,留针15~20分钟,每隔5分钟运行一分钟。出针后用大号温灸盒罩在
关元、
中极、
子宫穴区上,用清艾条施行温和灸20~30分钟。
血海向上斜刺1.5~2寸,提插捻转泻法,得气后摇针柄,使针孔扩大,疾出针,不按针孔。第二组八髎穴,先用温灸盒罩在穴区灸20~30分钟,继用
梅花针中等力度点叩穴区,使局部皮肤针孔少量出血;
三阴交直刺1.5~2寸,平补平泻,留针15~20分钟,每隔5分钟运行一分钟。以上方法,随月经周期施治,于月经干净后,每月选一组穴位针灸,两组穴位交替使用,连续针灸10日,间隔5日再行针灸,至月经来潮为止,经期停针灸。
(2)取
关元、
中极、
子宫、
水道、
膀胱俞穴。用艾条悬灸,每穴10~20分钟,以局部温热感及穴区周围皮肤红润为度,每日一次。
取
隐白、
阴陵泉、
地机穴。任选1~2穴,用艾条灸,每次灸10~15分钟。下腹冷痛者在艾灸的同时配用体针。
药灸:熟
附子、鹿角霜、
肉桂、
乳香、
五灵脂以5:2:1:1:1比例压面,以黄酒调和,做成厚0.4厘米、直径2厘米的药饼,垫纱布,置于
关元穴上。隔天灸一次,两个月为一个疗程,一般治疗3个疗程。
5.推拿治疗
取
气海、
关元、
中极、
子宫、
血海、
阴陵泉、
三阴交、
肾俞、八髎穴。病人取仰卧位,先用一指禅推法推
气海、
关元、
子宫,后用中指按揉
气海、
关元、
中极、
子宫。用摩法顺时针方向摩腹,用掌颤法震颤腹部。用一指禅推法推
血海、
三阴交,用拇指按揉
血海、
阴陵泉、
三阴交。再让病人取俯卧位,用一指禅推法在背部沿膀胱经第一侧线上下往返操作两次,后用拇指按揉
膈俞、
肝俞、
肾俞、八髎。以小
鱼际擦法直擦背部两侧膀胱经第一侧线,以透热为度,以小
鱼际擦法横擦八髎,以温热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