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4-28
广东省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外科林启发等近来采用95%乙醇、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及2%利多卡因注射液三液混合局部注射治疗小儿血管瘤,取得较满意效果。
血管瘤是残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形成脉管的错构瘤样新生物,为婴幼儿时期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因自然疗程漫长,患儿常可因瘤体损伤而致出血、溃疡和感染。大多数家长为避免影响小儿的心身健康,一经发现即予求医。临床上治疗血管瘤的方法有手术切除、液氮冷冻、局部放疗、激光治疗以及注射硬化剂等。
林启发等收集该院血管瘤患者193例。治疗时把95%乙醇、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及2%利多卡因注射液(利多卡因极量:1至2毫克/每次/每公斤体重,即2%利多卡因注射液0.05毫升至0.1毫升,三药合配时以此为标准)按3誜2誜2的比例,即配即用。注射前摇匀(颜色由乳白变透明),在距离瘤体边缘约0.3厘米至0.5厘米处进针,进针后快速注射,以瘤体颜色变苍白或浅白色为度。较大的瘤体可经多处进针,或经一处进针后再向多个方向注射,每1至4周注射1次,注射间隔依瘤体退化情况而定:退化快则间隔长,反之则短。对个别溃烂病例待其溃烂愈合脱痂后再行下次注射。对部分瘤体过大者单纯注射上述混合液往往疗程较长,家长缺乏耐心,故可先行激光治疗,后给予上述混合液注射治疗。
因目前血管瘤治愈无统一标准,故林启发等以瘤体退化缩小、肤色正常或接近正常为临床治愈标准。治疗结果是这193例患者全部被治愈。
林启发等认为,95%乙醇局部注射后可引起剧烈的急性无菌性炎症,破坏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发生剧烈挛缩,从而达到栓塞血管的作用,且可保持瘤体内血药的高浓度,使作用强而持久,但是单独使用作用过于剧烈,易出现瘤体溃烂,且其强烈刺激还会使患儿痛苦不堪;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注射后也可破坏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急性无菌性炎症反应,但其刺激性较95%乙醇为弱,且不会引起血管的剧烈收缩,因此注入瘤体后容易流失,使疗效欠佳。因95%乙醇与10%葡萄糖酸钙均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注射后患儿痛苦,家长不安。因此,在上述两药的基础上加入2%利多卡因注射液,不但可起到局麻作用,而且还可适当降低95%乙醇及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的浓度,以及降低瘤体的溃烂率,从而取得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