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胎黄、湿热、体温骤降、

【医家】余无言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湿、胎黄、湿热、体温骤降、饮食不节、热利、高热、气促、疸、胃溃疡、苔黄腻、发热、肺炎、唇紫、口唇、抽搐、风热、黄疸、口糜、便溏、舌红、足肿、吐乳、下后、小儿、炎症、丘疹、积、郁、
【内容】
王某,男,7日龄。
初诊:1964年3月3日。主诉及病史(由家人代诉):足月顺产。生下后遍体面目皆黄。其母平素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并患胃溃疡多年,经常便溏足肿。分娩后3天出产院,第四天即开窗照相,当夜即发热,体温达40℃,遂服四环素,喂药不慎呛入气管,引起气促、抽搐、两眼上窜、唇紫,立刻注射强心剂并给氧气,病情无转机,高热不降,带着氧气转送某专科医院,入院时遍身面目更黄,下肢有颤动现象,检查肺部有炎症,诊断为初生儿黄疸兼肺炎。未用抗生素,仅用静脉滴注葡萄糖、丙种维生素、给氧等支持疗法,体温仍40℃,病情危急。次日体温突然下降为33℃,其势愈殆。
诊查:舌红,苔黄腻,口内生疮。
辨证:此为重症胎黄,由感风而引起高热,更由灌药失慎激起病变,今已体温骤降至33℃,气促而微,口唇发干,显系在胎中所受湿热积蓄,为微风所引动,热不得越,风热湿搏结迫使体温骤降,为初生数日,乳食未进,正气难支,急宜祛邪安正。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解毒,采用茵陈地黄汤加味。
处方:山茵陈3g细生地黄6g赤芍1.5g当归1.5g川芎l. 5g赤茯苓3g泽泻1.5g猪苓1.5g木通1.5g花粉3g生甘草1.5g犀角屑(现已禁用,可用水牛角代之)1.5g用500ml水煎取100ml,频频鼻饲。
二诊:1964年3月5日。服上方药一剂后,体温上升至36℃,病势由危转安;服第二剂药体温上升至37℃,小便量多且色减退,氧气已撤而呼吸平稳,并能吮乳。此病势见衰,正气渐复,邪去大半之候,宜停药观察,慎于护养;婴儿气血未充,脏腑娇嫩,药当中病即止,惟以乳汁调理,虽有余热,不可急驱,正盛邪祛,不药可愈,否则易增他变。出院后,口仍糜,时现吐乳、便滞,每日予以蜂蜜少许,开水调服,服至7日始获酸臭汗〓〓常出,下肢亦发出红白丘疹,口糜乃愈,肠胃亦和,余热随之而解,逐渐恢复正常。
按语:小儿初生遍身面目皆黄,中医学名为“胎黄”或“胎疸”。论其病因与母有关,认为其母感受湿热伏于胞胎或脏腑有热,则胎受其熏蒸。今患儿之母饮食不节、味过辛辣,损伤脾胃,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交蒸,胎儿受病,说明中医学的理论是有实际根据的。至于治疗本病,历代论述亦详,主张清热利湿,重则兼凉血解毒。如王肯堂《幼科证治准绳》在论述“胎黄”时提到:“……母子皆宜服地黄汤(生地黄、赤芍、当归、川芎、天花粉)”,又云:“诸疸皆热,色深黄者是也,犀角散(犀角、生地黄、茵陈、花粉、升麻、龙胆草、寒水石)主之”。蒲老据此患儿症状,认为病之本一在于胎中受湿,内蕴化热,肺之病变;一由受风;一由水入气管,故拟除湿、清热、解毒、凉血;茵陈地黄汤加犀角,使湿化热越,毒火消散,肺气得和,婴儿得到迅速恢复。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