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积、湿、腹痛、久痢、脉

【医家】夏仲方
【出处】夏仲方医案
【关键词】痢、积、湿、腹痛、久痢、脉濡细、湿热、痰浊、下痢、水气、吐、舌苔垢腻、里急后重、正虚邪实、脾胃阳虚、脉弦细滑、脉细软、脉滑、后重、舌灰、中气、热毒、痰、痛、聚、喑、瘀、燥、
【内容】
周先生 10月16日 一诊
久痢匝月,临囿腹痛,粪下时有白冻,舌苔垢腻罩灰,脉弦细滑数,谷道发痒,湿热胶滞肠膜,顽恶难出。
胡黄连2.4克 炒黄柏3克 北秦皮6 克

炒白芍6 克 炒银花6 克 佛手花4.5 克
赤 苓12 克 炒苡仁12 克 炒六曲9 克

炒石榴皮9 克
10月20日 二诊


舌灰渐化,黄苔转白腻。痢次减少,腹痛未和。脉滑略数,胃阳素弱。法转温疏。

吴茱萸1.8克 益智仁4.5克 广木香2.4克
春砂仁3 克 陈 皮4.5克 茯 苓12 克
炒苡米12 克 范志曲12 克 椿根皮15 克
炮姜炭1.2克 麦芽12 克


10月24日 三诊

痢下白粘汁液,无里急后重,纳食尚可。脉濡细,肠液下渗,法当堵截。
禹余粮15克 赤石脂18 克(包) 炒山药9 克
炒苍术4.5克 姜半夏9 克 炒陈皮4.5 克
白茯苓12 克 扁豆衣9 克 炒苡仁15 克

砂 仁2.4克 石 莲(杵)9 克 荷 蒂5 枚
10月27日 四诊
舌苔又布腻垢,腹痛,肠壁粘膜未断,口吐淡涎。脉濡细。病久中阳失暗,水谷化生痰浊。再拟温中健运。


炒苍术4.5克 煨肉果4.5克 干菖蒲4.5克

厚 朴2.4 克 炒陈皮4.5克 姜半夏9 克


益智仁6 克 白茯苓12 克 淡干姜1.5克

御米壳6 克 焦建曲9 克


10月30日 五诊
肠壁粘膜已截,大便未得硬粪,泛逆吐沫。脉细软。中气素弱,脾胃阳虚,再以温理。
炒白术6 克 吴茱芙1.8克 益智仁6 克
补骨脂9 克 煨肉果4.5克 姜半夏9 克

白茯苓12 克 炒陈皮4.5克 炮姜1.2 克
御米壳9 克 焦建曲9 克
按:患者中阳素弱,湿热积于肠中,乃正虚邪实之证。首诊时久痢匝月,瘀腐存肠,腹中切疼,后重白冻,是肠中积腐矣。无积不成痢,如若热毒不清、积腐不去,则无再生之机,法遵白头翁汤清热苦泄,方以银花甘凉易白头翁之苦寒,不至苦寒太过;以胡连易川连,属其苦降直坠,导热下趋,其效较川连为捷;黄柏燥湿治痢,秦皮清热收涩、石榴皮酸涩止痢;白芍、佛手花疏肝柔肝,理脾止痛;苡仁、神曲化湿理中消滞。二诊邪出中州,脾胃得疏,舌苔渐化,下痢趋缓,法转温疏中焦。然理中无效,下痢不止,是仲景所言“……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故三诊以赤石脂禹余粮固其下焦。柯琴谓:“利在下焦,水气为患也。唯土能制水。石脂、禹粮,皆土之精气所结……且二味皆甘,甘先入脾,能坚固堤防而平水气之亢,故功胜于甘、术耳。”
药后湿浊复聚,责在中阳失喑,运化未健,痰浊困阻,故拟温中健运之品,佐以开痰化湿之药,扶正与祛邪兼顾。又久痢不愈势必累及于肾,加肉果、益智仁补命门之火,温养脾土。药后纳化自复,渐入佳境,足见先生辨证立法、处方用药之功。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