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筋弛、肿胀、积、胀痛、
【医家】陆银华
【出处】陆银华治伤经验
【关键词】痛、筋弛、肿胀、积、胀痛、筋断、压痛、痹、气血凝滞、压痛明显、血瘀气滞、筋位变、水肿、筋萎、筋结、筋粗、瘀血、筋痹、质硬、寒湿、刺痛、虚、瘀、痉、
【内容】
辨证
局部症状
瘀肿:损伤后脉络损破,血离经脉积于皮肤肌肉之间,谓之瘀血停积。血为有形之体,积于体内故局部肿胀,局部色泽多显青紫色。
疼痛:病因有二。其一,气血损伤,血瘀气滞,不通则痛;其二,筋及周围神经损伤,而致疼痛。疼痛的性质,可有刺痛、胀痛、麻痛、酸痛、拘挛作痛,有的局部疼痛,有的可放射至其他部位疼痛。
功能障碍:原因由于局部肿胀、疼痛,影响正常功能。筋及软骨断裂及筋的位移和病变,失去刚劲之力,难以约束骨骼进行正常功能活动,所谓“其病在筋,屈伸不能”。
筋病症状
辨别筋病症状,全用手法,用手指细心触摸伤处,古人有“手摸心会”之说,就是通过对伤处认真、细心触摸,心会辨别筋的位移和病变情况,而且可分出伤筋的早中期。
早中期
筋断:是指筋腱、韧带的断裂。细心触摸患处有中断之感,压痛尖锐。
筋急:筋受外力刺激后而痉挛拘急,手摸之可体会到状如绳索,但粗细不匀,部位不长,压痛明显。
筋粗:指筋受伤后充血水肿,肿胀变粗,以手摸之状如索,粗长成条,粗细均匀,质硬中等,压痛敏感。
筋位变:指外力作用后使筋的位置改变,如筋转、筋歪、筋走、筋翻,亦可称筋离槽、筋走样。以手摸之可感到筋偏斜,筋状异常,压之疼痛。以上筋的病变都表现在早期。
后期
筋结:指筋损伤后变硬如结,以手摸之体会到有的如核,呈圆核状,按之有明显隆起,稍可滚动,小者如豆,大者如核,压之酸痛。有的如珠,形状细小如珠,压之如串珠成线,亦有成片并有胀痛感。
筋弛:《灵枢》说:“筋为刚。”筋弛指筋损伤后失去了刚劲,弹力消失,手摸之柔软乏劲。
筋萎:病机同筋弛,但程度更为严重。筋及周围组织的萎缩,手摸之,局部组织为空虚感,筋变细,绵绵无力。一般都发生在筋断裂,或严重损伤的后期,亦可发生在损伤后复受外邪侵人,长期不愈,而致萎症。
筋痹:伤筋后而致局部气血失和,气血凝滞。筋位移或病变,易感受风寒湿,蕴人筋络,留滞于损伤之筋络处而致痹症。其主要症状为局部酸痛,拘挛作痛,遇天阴雨寒冷症状即发或加重。其程度有轻有重,轻者仍以伤筋为主要矛盾,而重者痹症转为主要矛盾,
在治法上亦需随症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