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细、心慌、苔薄、舌偏红、

【医家】张伯臾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脉细、心慌、苔薄、舌偏红、汗出、内热、心悸、心烦、胸闷、虚、心悸不宁、心悸怔忡、心气亏虚、心阴不足、舌边尖红、心肝阴虚、脉虚弦、心脏病、口干、倦怠、汗多、多寐、便溏、不寐、纳呆、脾虚、气短、舌红、便秘、神疲、虚烦、头昏、头晕、痰、湿、
【内容】
黄某,男,50岁。
初诊:1985年9月26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心悸不宁已三四年。经心电图检查示:频发室早,呈三联律、四联律。近半年来,心悸发作转频,伴胸闷,头昏,动辄汗出。叠投益气养心安神之品,药效罔然。近周来,心烦,艰寐梦扰,神疲口干。
诊查:舌边尖红,稍有裂纹,苔薄,脉细虚弦结代。
辨证:心肝阴虚,内热上扰,心神失养。
治法:拟养阴清热,理血安神,金匮酸枣仁汤加味。
处方:炒枣仁12g炒知母6g炒川芎6g云茯苓12g炙甘草9g麦门冬12g生熟地各15g熟附片6g(先煎)五味子6g磁朱丸10g(包煎)刺白蒺藜各12g生蒲黄12g龙骨24g(先煎)7剂
二诊:10月3日。本周内心慌、汗出明显得减,胸闷亦轻,精神较振。苔薄少,舌偏红有裂纹,脉细、偶有结代。仍从前法出入。前方加佛手12g。7剂。
三诊:10月10日。证同前,行走稍急仍有心慌、气短不续。苔脉如前。仍宗前法出入。
处方:熟附片6g(先煎)生熟地各15g麦门冬15g五味子6g炒枣仁12g赤芍10g益母草20g丹参15g生芪15g淮小麦30g北沙参15g炙甘草9g磁朱丸12g(包)7剂
四诊:10月17日。本周内心悸又增,精神欠振,懒言,夜寐易醒,心烦,纳便均可。舌偏红、裂,苔薄,脉细结代(四联律)。仍宜酸枣仁汤加味。
处方:炒枣仁12g肥知母6g炒川芎6g茯苓15g当归9g炙甘草9g生黄芪20g磁朱丸12g(包煎)麦门冬12g生熟地各15g赤白芍各10g丹参15g茶树根30g生龙齿30g(先煎)7剂
五诊:10月24日。早搏得减,夜寐向安,精神见振,心慌亦轻。舌苔如前,脉细,结代略减。仍守前法。前方加太子参15g。7剂。
按语:本患者心律严重失常,曾反复投用炙甘草汤、天王补心丹等药均未见效。张老以其虚烦不寐,舌红,脉虚弦而细,辨为心肝阴亏,内热扰心,心神受损,而投仲景酸枣仁汤,使经年宿疾得向愈之机。张老认为:心脏病中,凡见动辄心悸怔忡,艰寐梦扰,甚则惊梦、惊惕,头晕倦怠,脉细或虚细而数者,皆属心神受损,治疗当以养心神为主。养心神方法众多,如心阴不足者,张老分别选用甘麦大枣汤、酸枣仁汤、琥珀多寐丸、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甚则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等;心气亏虚者,轻证用归脾丸,重证用钱氏养心汤。倘心元阴阳气血皆有亏损,炙二甘草汤最宜。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又酌加镇心安神之品。张老常用灵磁石、珍珠母、龙骨、牡砺、龙齿、磁朱丸等,但因诸药性味各异,又应选用恰当。张老认为:磁石性寒下沉,脾虚便溏者当避之;龙骨收敛,痰湿内蕴或便秘者不宜,而汗多者首选;牡蛎则兼通涩两性,惟气味较浓烈,故纳呆者宜少用;磁朱丸为重镇安神之妙方,但因其究属金石之品,有伤胃之弊,故用量应轻(吞服3~5g,包煎9~12g),且不能久用。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