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金伟 广东省连州市北湖医院
哮证是一种以突然发作、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喉间发出哮鸣音为特征的呼吸道疾病。哮鸣音为随呼吸动作而发出的异常响声,如鼾声、吹哨声、气流声或拉锯声等。本证以冬季多发,多起于儿童时期,可因气候变化、感冒发作、劳累过度、饮食不节和起居失宜等而诱发,病程可长达数年、数十年而不愈。现代医学中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以及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属哮证范畴者,均可参照其辨证论治。
中医学认为,哮证病因分为主因和诱因两种。主因为宿痰内伏于肺。痰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有关,可分为寒痰、热痰;诱因包括气候变化、感受风寒雨湿,肺失宣降,或饮食所伤,七情刺激,劳倦过度和恣情纵欲等。发病机理为平素寒痰或热痰留伏肺膈,当上述诱因出现时,导致肺气郁闭、痰涎壅塞、气因痰阻和肺气升降不利而引发;因气道阻塞,气升降不畅,触动肺膈伏痰,即发出哮鸣声。哮证反复发作日久,上病及下,导致肾虚,或阳虚水泛,或阴虚火动,最后心阳受累而发生喘脱。因发作期时邪气实,缓解期时正气虚,故发作期宜治标,以宣肺祛痰降逆为主;缓解期宜治本,以扶正固本、控制发作和力求根治为主。
哮证发作期和缓解期其治疗分别如下:
发作期 冷哮:症见呼吸困难,喉中哮声阵阵,痰白黏或稀薄多沫,不能躺卧,胸膈窒息,面色青白或晦暗,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或伴发热畏寒,无汗头痛,咳嗽喉痒,鼻流清涕等。舌淡、苔白,脉浮紧。
治宜温肺散寒、祛痰平喘,方用
射干麻黄汤加减。药用
射干12克,
麻黄6克,
款冬花12克,
紫菀12克,
细辛6克,
五味子9克,
半夏12克(打碎),
大枣4枚,
生姜3片。痰多者加
白芥子和橘红温肺化痰;痰少、喘甚者加
白芥子、
莱菔子、苏子降气化痰平喘。
热哮:症见胸闷气促,喉中哮声阵阵,张口
抬肩,呼声粗促,不能躺卧,呛咳频频,痰黄黏稠,咳咯不利,烦躁不安,面红耳赤,口渴喜饮,便秘;或伴发热,微恶风,头痛有汗等。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宜清热宣肺、化痰平喘,方用
定喘汤加减。药用
麻黄6克,
桑白皮12克,杏仁15克,
款冬花12克,
白果12克打烂,
半夏12克(打碎),
瓜蒌15克,苏子12克,
黄芩12克。肺热内盛者加
石膏清肺;肺气壅实、痰声噜噜者加
地龙、
葶苈子祛痰
定喘;痰黄且稠者加
鱼腥草、
海浮石、冬瓜子、
竹沥水、
芦根等清热化痰。
缓解期 肺虚:症见咳嗽气促,畏风怕冷,自汗频频;每于天气变化感冒时诱发喘息,喘息发作前打喷嚏,流清涕或鼻塞。舌淡苔白,脉濡弱。
治宜补肺固表,方用玉屏风散加减。药用
黄芪30克,
白术15克,
防风15克,
白芍12克,
桂枝12克,
大枣4枚,
生姜3片。痰少黏稠、口燥咽干、舌红者加
麦冬、沙参、
玉竹等益气养阴。
脾虚:症见频咳痰多,痰白清稀,纳呆腹胀,面部虚浮,双脚浮肿,疲倦无力,便溏,喘息多因饮食不节诱发。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宜健脾祛痰,方用六君子汤加减。药用
党参20克,
茯苓15克,
白术12克,
半夏10克(打碎),
五味子9克,
陈皮6克,
甘草6克。食少、腹胀、便溏和形寒肢冷者加
干姜、
桂枝温脾化饮。
肾虚:病见气短动则喘甚,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或恶寒肢冷,神疲汗出,小便频多,房事不举。舌淡、苔白,脉沉细(肾阳虚);或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肾阴虚)。
肾阳虚者温补肾阳、纳气
定喘,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药用
附子6克(打碎先煎),
熟地黄25克,山萸肉15克,淮
山药15克,
茯苓12克,
泽泻12克,
牡丹皮12克,
肉桂12克,
补骨脂12克,仙灵脾12克,鹿角片5片;肾阴虚者滋养肾阴、纳气
定喘,方用七味都气丸加减。药用
熟地黄25克,山萸肉15克,淮
山药15克,
茯苓12克,
泽泻12克,
牡丹皮12克,
麦冬12克,
五味子12克,
当归12克,龟板胶9克(烊化)。
动则喘甚者加
冬虫夏草、胡桃肉、
紫石英纳气
定喘;哮息不止者加
黄芪、
党参、
蛤蚧补肺滋肾
定喘;哮喘日久发作持续不止,张口
抬肩、鼻翼煽动、额出冷汗、烦躁不安、面白唇青、四肢逆冷者为喘脱,急用参附汤回阳固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