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痢、发热、腹痛、里急

【医家】庞中彦
【出处】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关键词】痢疾、痢、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细菌性痢疾、舌苔黄腻、脉滑数、口干、菌痢、五脏、下痢、痛、虚、癖、身热不扬、饮食不慎、湿重于热、饮食不节、下焦湿热、口不渴、脉细数、舌苔腻、赤沃、腹满、久病、胸闷、消积、滞下、溏泄、肠澼、神疲、泄泻、积、湿、
【内容】
痢疾(细菌性痢疾)
李××,男,3O岁。1972年10初诊。
主诉发热,腹痛,泄泻2天。
病史患者平素健康,因饮食不慎染上痢疾,发热,腹痛,里急后重,日下红痢20多次。
检查精神困倦,口干。舌苔黄腻,脉滑数。大便培养为宋氏痢疾杆菌。
诊断痢疾(细菌性痢疾)。
治疗清热解毒,祛湿消积。
取穴:合谷、足三里、天枢、气海。
配穴:地机、关元、曲池。
操作:毫针刺法,悬灸。
先针足三里,顺次针合谷、天枢、关元,采用较强的多捻针刺激的泻法,留针15~30分钟,可隔10~15分钟动针1次以加强刺激,增加疗效。留针期间如果大便急,可多捻两侧足三里穴便可缓解,不必起针。每天针治2次,待症状缓解后,可每天针治1次,用平补平泻中度捻转的手法。患者无发热或发热不太高,可在留针时或出针后加悬灸腹部穴位,以加速疗效。
初诊主穴加曲池,用泻法,留针20分钟,针后腹痛减轻。日针2次,第2天发热退,腹痛轻,里急后重减轻,下痢次数减少。
再如上法针刺2次。第3天症状继续改善,改针合谷、地机、天枢、关元,用平补平泻法。
第4天大便已成软条状,无血液,改悬灸天枢、气海、足三里。第5天再悬灸上穴1次,痊愈。
按语痢疾,祖国医学又称肠癖、大癖泻和滞下等,为时行病毒和下焦湿热所致的下痢病。《素问·太阴阳明篇》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膜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素问·至真要大论》又说:“少阴之胜,……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喻昌《医门法律·痢疾门·痢疾论》对痢疾论治十分详细,并创“逆流挽舟”之法。李中梓提出:“至治法,须求何邪所伤,何脏受病……新感而实者,可以通因通用;久病而虚者,可以塞因塞用”。叶天士认为“治痢大法,不过通塞二义”,可谓要言不烦。清代孔毓礼的《痢疾论》、吴道源的《痢症汇参》等更可谓集痢疾辨证施治之大成。
作者根据晋代《针灸甲乙经》早有用针灸治痢的记载,近代文献积累的众多经验,认为临床上针灸治痢疗效能较好较快地控制菌痢患者的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其治疗效果在临床上不亚于目前所用的中、西治痢药物。至于疗效,与经络穴位的选择和手法运用得当有很大关系。按菌痢是属于肠胃脏腑病邪蕴热之病变,而采取的部位当然是要取所属经穴及对症有关经络的穴位为主。而手法运用得当,则退热,止痛得到迅速缓解,其他症状亦随之而改善。在临床上又看到患者“邪〓正旺”表现出体温高,便次较多,痢下红冻,口干,舌苔黄腻,脉滑数等的则奏效较快,而“邪〓正虚”的患者,常表现为身热不扬,胸闷,神疲,痢下多白粘冻,口不渴,舌苔腻,脉细数等,是湿重于热的,奏效不如前者快。若患者大便已成条状无粘液时,最好再给患者灸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地机等穴2~3天以巩固疗效。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