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眩晕、痛、恶心、舌淡
【医家】沈卫东
【出处】橘井流芳——上海曙光医院经典医案赏析
【关键词】头晕、眩晕、痛、恶心、舌淡苔白腻、痰、恶心呕吐、风痰瘀血、舌淡苔薄、肢体麻木、压痛明显、脉弦滑、头痛、纳呆、脉弦、劳累、压痛、耳鸣、呕吐、痹、瘀、
【内容】
谈某,男,32岁,公司职员。2007年9月4日因“颈枕部板滞不舒伴头晕1周”就诊。
1周前患者工作劳累且长时间乘车后出现颈枕部板滞不舒,伴头晕、恶心致不能独立行走,转颈尤甚,无明显头痛、呕吐,无耳鸣,无肢体麻木。曾外院住院治疗后稍有好转。纳呆、眠差,二便可。(齿状突张口位平片示:齿状突与两侧块距离不等,关节间隙略欠;颈椎正位示:退行性改变)
体检:颈枕部明显压痛,转颈试验阳性,臂丛牵拉、椎间孔挤压试验阴性,Hoffmann征(-),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诊断】中医:颈痹(风痰瘀血,闭阻脉络);西医:椎动脉型颈椎病。
【治则与处方】祛瘀化痰,通经止痛。处方:
针灸处方:百会、风池、风府、颈夹脊穴、大椎,配玉枕、合谷。
手法:捻转,泻风池,补合谷,余平补平泻,隔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二诊〉针4次后,头晕恶心症状减轻,转颈时仍有加重,行走时不需人搀扶,颈枕部板滞及压痛明显减轻,纳寐可,便调,舌淡苔薄腻,脉弦。
仍依前治。
〈三诊〉继续针刺治疗3次,诸症悉减,继续巩固治疗。
【治疗效果】共治疗12次,诸症渐次痊愈。
【按语】颈性眩晕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多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兼症,患者以头晕、颈部不适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临床属椎动脉型颈椎病范畴。
沈氏治疗此类疾病常取风池、风府配百会、玉枕祛风通络化痰以止眩晕;局部取颈夹脊穴、大椎通经活络止痛;远取合谷通经止痛。数穴合用,共奏良效。现代研究证实针刺颈夹脊穴可有效纠正颈椎病所致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调整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改善血流速度,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增加脑供血量,从而缓解组织缺血、缺氧状态。
(沈卫东医案,王文礼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