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燥、咳喘、咽干口渴、喘

【医家】贲子明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痰、燥、咳喘、咽干口渴、喘、润肺、喘息、外感、痰饮、喘不得卧、干咳少痰、脉弦小数、不能平卧、面色潮红、肾不纳气、胸闷气短、伤寒、舌绛、麻疹、咳嗽、苔黄、肺炎、唇紫、温燥、哮喘、内伤、
【内容】
清燥润肺、豁痰化饮案。
初诊:1980年11月5日。
主诉及病史:咳喘20年之久。始于麻疹合并肺炎失治。继之咳喘时发而多次住院,终未痊愈。近因外感风寒,咳喘加剧,顿嗽少痰,咽干口渴,胸闷气短,不能平卧。
诊查:面色潮红,口唇紫绀。舌绛赤,苔黄而燥,脉弦小数。听诊两肺满布干性啰音。胸
透:两肺纹理增强,透亮度增高。
辨证:痰饮内蓄,复感燥邪。
治法:先以清燥润肺法,后拟豁痰化饮法。
处方:沙参15g麦冬15g生石膏20g炒杏仁15g阿胶15g(冲)火麻仁15g瓜蒌20g桔梗15g炙杷叶15g桑叶10g甘草15g3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咳喘减轻,夜可平卧,但仍咽干口渴,痰黏稠量少。上方加黄芩15g,生石膏加至30g,水煎,继服药6剂。
三诊:咳喘大减,咯痰较畅,咽干口渴亦解。守方继服药6剂。
四诊:药后咳嗽已止,喘息未能平复,痰色白,量有所增多。再以小青龙汤加减以豁痰化饮。
处方:炙麻黄7.5g干姜7.5g桂枝10g白芍15g细辛4g半夏7.5g五味子15g甘草7. 5g3剂,水煎服。
五诊:药后痰量大减,喘息亦平,诸症消失。为巩固疗效,守方再进药3剂。
按语:贲老在“哮喘论治”中指出该病由外感六淫、内伤生冷、辛辣厚味等因,使肺失宣降、脾失运化、肾不纳气而致。临床从病因分析,划分九个类型,分别辨证论治。例一方取麻杏石甘汤,系《伤寒论》方,有清肺定喘之功,为历代医家所常用。加橘红祛痰止咳;海浮石清金降火,化上焦之老痰;生柏叶清肺而定喘;七药合用,共奏清肺化痰、止咳定喘之功。此为贲老多年临证之经验。例二患者年龄虽轻,然病程较长,素有痰饮内伏,复感温燥,耗伤肺阴,故干咳少痰、咽干口渴、喘不得卧;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用清燥救肺汤加减,以清肺润燥。十二剂药后,燥邪清解,肺阴渐复,而伏饮又起,故用小青龙汤加减,豁痰化饮以治其本,六剂饮除而喘平。《金匮要略》中“病有痼疾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治其痼疾”,是其义也。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