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哮喘、喘息、感冒、中气

【医家】田从豁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喘、哮喘、喘息、感冒、中气、支气管炎、咳血、虚、哮、气短懒言、肺脾气虚、精神倦怠、精神萎靡、脉沉无力、脾肺气虚、舌淡体胖、形体消瘦、胸中憋闷、张口抬肩、面色萎黄、苔白、咳嗽、咳喘、音低、喘促、痛、
【内容】
赵某,男,42岁。
初诊:1998年7月22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自8岁因感冒引起咳嗽,继而出现哮喘,经用药后可缓解,但每年均发作,至12岁时胸片已发现有“支气管扩张”,哮喘的同时出现咳血,经用药后咳血已止,哮喘仍存,至就诊时已连续出现哮喘34年。每逢夏季6月份始出现哮喘,持续到10月份可缓解,近2年喘促加剧,已2次住院治疗,用过多种抗生素、激素及进口止喘药,效果均不明显,就诊时喘息明显,行走约500米需休息片刻,不能上下楼梯,精神倦怠,西医已诊断为:“喘息性支气管炎,部分肺不张”,对十几种物质过敏。
诊查:表情痛苦,精神萎靡,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张口抬肩,气短懒言,舌淡体胖,苔白,脉沉无力。
听诊:双肺遍布哮鸣音,右肺呼吸音低。
诊断:中医:喘证(肺脾气虚)。
西医: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
治则:益气平喘。
治疗:首取颈6~7、胸1~2夹脊、定喘、孔最穴,用平补平泻手法,起针后背部走罐,加用“消喘膏”贴敷肺俞、心俞、膈俞。5次后加取肾俞,双侧,用补法,10次后取膻中、足三里、天突、三阴交,用补法。如此反复,10次为一个疗程,2组穴位交替使用。
疗效:针第一次后,感觉咳喘减轻,胸中憋闷减轻,针治疗10次后,哮喘明显好转。治疗20次后,哮喘已除,可自行上下楼梯,精神好转,体力大增,继续治疗共4个疗程,患者哮喘未发作,曾有一次感冒,但经用少量感冒药后已痊愈,未引发哮喘。晨起可做跑步锻炼,听诊:双肺哮鸣音已消失,双肺呼吸音略粗,其他阳性体征已消失。
按语:此患者长期哮喘达30余年,久喘伤肺,肺气渐虚,日久损伤中气,致使中气虚弱,肺气失充,二者相互影响成脾肺气虚之证。治疗重在益气而平喘。颈6至胸2华佗夹脊穴为经验取穴,可益肺定喘,定喘穴及孔最穴均有定喘之效,加用背部沿膀胱经两侧及督脉走罐,可振奋人体阳气,加强抵御外邪的抗病能力。第2组腧穴中的膻中、天突穴可理气平喘,加补足三里、三阴交以加强调补中气的作用,与第1组穴位交替使用,培补中焦,补益肺气,固本扶正而平喘。加贴“消喘膏”,以加强补气平喘之效。诸穴相配,标本同治,达到理想的效果。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