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痛、四肢抽搐、脉弦细
【医家】张沛虬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头痛、痛、四肢抽搐、脉弦细、呕吐、出血、瘀、舌红绛而干、肝阳上亢、肝阳暴亢、肝肾阴亏、风阳痰火、血热夹瘀、恶心呕吐、身热口渴、脉细弦、伤阴、身热、中风、头风、舌光、痰、郁、
【内容】
叶某,男,60岁。
初诊:1985年3月12日。
主诉及病史:原有发作性头痛史,病历3年。近旬来头痛如劈,颈项板滞,呕吐。曾就近在医院诊治,经检查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诊查:头痛如劈,颈项板滞,不能转侧,痛时恶心呕吐,甚则神识不清、四肢抽搐。体温37.6℃,血压170/100mmHg,白细胞14×10ˉ9/L,中性粒细胞0.80。舌光红,脉弦细。
辨证:年逾花甲,肝阴已亏,肝阳暴亢,阳亢风动,上扰巅顶,证情危重。
治法:平肝潜阳,滋阴熄风。
处方:羚羊角粉0.9g(分吞)生石决明30g(先煎)钩藤15g(后下)丹皮10g广郁金10g生地黄15g黄芩10g广地龙10g炙全蝎3g(研吞)炙蜈蚣3g(研吞)炙甘草3g
二诊:1985年3月15日。服上药3剂后,头部剧烈疼痛得减,呕吐亦止,四肢抽搐亦缓和,但仍有颤动。惟左目模糊,颈项仍感板滞,身热口渴,大便3日未行,小便不爽利。舌红绛而干,脉弦细而稍数。血压150/96mmHg,白细胞11.2×10ˉ9/L,中性粒细胞0.78。此风阳化火、伤阴劫液,证属重笃。仍拟前法,加重育阴镇潜之品。
处方:羚羊角粉0.9g(分吞)生牡蛎30g(先煎)生龟版15g(先煎)生鳖甲15g(先煎)生石决明30g(先煎)鲜生地黄30g川石斛15g生草5g(后下)西洋参10g(另煎代茶)北沙参15g炙全蝎3g(研吞)炙蜈蚣3g(研吞)
三诊:1985年3月18日。服上药3剂后,头部疼痛较日前减轻,腑气已通,尿稍畅,身热已退,惟颈项仍感板滞,左目略赤。舌质光绛而干,尖边紫、脉细弦。血压150/92mmHg,白细胞18.2×10ˉ9/L,中性粒细胞0.72。阴伤络损,营血两燔,血热夹瘀。拟凉血化瘀,佐以育阴潜阳息风。
处方:羚羊角粉0.6g(分吞)水牛角30g(先煎)生地黄15g赤白芍各10g丹皮10g丹参10g生龟版15g(先煎)生鳖甲15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麻仁15g炙全蝎5g(研吞)用上方加减,继续治疗3个月,头痛渐消,精神转佳,血压血象均趋正常。舌虽红但已转润。1年后随访,在家安享晚年。
按语:蛛网膜下腔出血属中医学“中风”、“头风”范畴,急性发病期如病情危笃,证以肝阳上亢、内风肆扰为主时,急宜平肝熄风为主,并根据患者素体肝肾阴亏的特点,佐以滋阴潜阳。由于本病患者在急性期一般以风、痰、火(热)为主,而风阳痰火主要集于身之上部,加之风性主升、火性炎上,因此,釜底抽薪、上病取下、通其腑气、导热下行乃为救治之要法,故重用通利腑气、镇潜肝阳、引血下行之品;待腑气得通、风阳渐平,则遵古人“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训,配合行血化瘀之法以和其血络,更用滋肾养阴之品以扶正固本。本病病势较急,病情危重,初期倘出现神志昏糊等现象,亦可配以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化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