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搐、谵妄、昏迷、高热、乙

【医家】何炎燊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抽搐、谵妄、昏迷、高热、乙脑、遗症、下后、烦躁、伤寒、淋、脉洪大滑数、脉弦滑数、颈项强直、热陷心包、四肢抽搐、腑气不通、邪陷心包、不省人事、脑膜炎、舌干绛、舌边尖、发热、唇焦、惊厥、渴饮、晨热、流脑、肝风、实热、愈后、五脏、温病、头痛、目窜、溲赤、目赤、热结、热毒、壮热、呕逆、便秘、痉、狂、虚、燥、痛、
【内容】
林某,男,6岁。
初诊:1964年7月1日。
主诉及病史:病孩于6月29日发热、头痛、渴饮、呕逆,次日即壮热神糊。入院诊断为流脑,治之未效。7月1日来我院治疗。
诊查:病孩高热(40.5℃);面赤烦躁,谵妄狂叫,目赤唇焦,溲赤便秘,舌边尖绛起刺,中布黄厚燥苔,脉洪大滑数。正在诊查之际,病孩面色陡变,目窜上视,四肢抽搐,不省人事,颈项强直,巴宾斯基征(+),克匿格征(+),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均消失。血象:白细胞计数18. 2×10ˉ9/L,分类:杆状细胞0.04,分叶细胞0. 77,嗜酸细胞0.02,淋巴细胞0.17。脑脊液检查:压力正常,蛋白定性(++),糖半定量1. 67~2. 22mmol/L,白细胞计数30×10ˉ6/L,分类:中性0.75,淋巴0.25,涂片及培养均未发现脑膜炎双球菌。诊断为乙型脑炎。
辨证:病属暑热充斥,气营同病。一方面是阳明腑气不通,一方面是热陷心包,火炽风生之候。
治法:急进凉膈散合白虎汤以急下存阴,荡涤气分热邪,合至宝丹清心镇痉。
处方:石膏50g知母15g连翘20g栀子20g黄苓15g竹叶15g大黄15g芒硝15g甘草5g薄荷4g至宝丹2瓶(每瓶1.5g)病孩入院时,值班医生为针人中、合谷,注射苯巴比妥钠及青霉素,以后只用葡萄糖盐水及维生素E静滴,以补充体液,未用其他西药。
二诊:昨日病孩入院后,抽搐频繁,晚上7时中药已分次灌完,泻下黄秽胶粪,量中等,抽搐略减,夜间由深度昏迷转为烦躁谵妄、惊厥。今早热仍未降(40.3℃),诸医会诊,皆谓下后不可再下,改用清瘟败毒饮加减(方从略)。
三诊:热稍降(39.5℃),余无进退,守前方一剂。
四诊:热仍稽留(39.7℃) ,谵妄略少,掐之似有痛感,然昏迷如故,抽搐仍频,自第一日下后,两日未解大便。舌干绛,中心焦黑,脉弦滑数。改用犀连承气合白虎汤两清心胃,再下其热结。
处方:广角5g黄连7.5g大黄15g(水浸后下)元参20g生地黄25g麦冬15g石膏75g知母15g甘草5g竹叶15g药后四小时,腹中鸣动,泻下大量黄黑胶粪,随即安静入睡,微汗濈然,热渐降(暮38℃,午夜37.5℃)。
五诊:今晨热退(36.8℃),抽搐止,神志渐清,知饥索水,病势锐减。此后用竹叶石膏汤加减调理(方从略),愈后无后遗症,随访20年,健康良好。
按语:此例高热持续、深度昏迷、抽搐频繁三者并见,乃乙脑中之重型者,而入院5天,险浪悉平,下法实起主要作用。但古今名医多云暑病不必用下。如叶天士引张凤逵之言:“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酸敛酸泄,不必用下。”余师愚治暑热疫更反对下法,倡言“热疫乃无形之毒,而当硝黄之峻烈,热毒焉得不乘虚而深入耶?”近年石家庄治乙脑经验,亦有“邪陷心包时,徒攻阳明,并不能解决问题,且遗后患”之论点。余则认为:阳明乃五脏六腑之海,居中土而万物所归,伤寒、温热之邪皆可传入胃腑,既然“夏暑发自阳明”(叶天士语),其热性又较伤寒温病为甚,岂有始终流连在经而不入腑之理?病孩入院第一天,余即用硝黄,虽未得峻下,但已能阻遏鸱张之病势。次日会诊,泥于成说,未曾乘胜追击,两进大剂寒凉,效果不显。第四日,余又从“六经实热,总清阳明”立法,畅下之后,有如釜底抽薪,营热肝风均随之平息。正如吴又可所言“但得秽恶一去,邪毒从此而消,脉症从此而退”,故此例病虽重而愈速,且无任何后遗症也。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