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滞下、痢、自汗、湿热、

【医家】王孟英
【出处】回春录新诠
【关键词】虚、滞下、痢、自汗、湿热、气虚、口渴、右脉弦、气不足、亡血、伤阳、寒热、瘀、痛、
【内容】
丙午春,高汉芳,患滞下。色酱, 日数十行。年已七十七岁。 自去秋以来,渐形疲惫,即服补药,驯致见痢,黄某径用温补,势乃剧。延孟英诊之,右脉弦细芤迟, 口渴溲涩,时时面赤自汗,乃吸受暑邪,误作虚(寒)治。幸其所禀极坚,尚能转痢。一误再误,邪愈盛而正反虚矣。以白头翁汤*加(人)参、(白)术、银花、(黄)芩、(白)芍、楝(实)、(石)斛、延胡,二剂即减,五剂而安。继予调补,竟得霍然。后三载,以他疾终。
按:望八之年,入秋后渐形疲惫,虽当时之脉症不详,作高龄体虚;不耐暑泄秋刑之令而用温补益虚者,亦常用之法。但补而见痢,是“虚”不受补。医者于此,当见机行事,作进一步推求。盖此病若非兼感新邪,便是所投药之性味与病情不合。黄某不问“病症药物之验否, 以斟酌已见”。又不察病情久近传变之理,仍径执温补而投。毋怪其势乃剧,滞下色酱, 日数十行矣。
右脉之弦细而芤迟,弦细属脏阴之亏,芤主伤津亡血。症见口渴溲涩,面赤自汗,是阴液就竭,浮阳外越之征。非尽属邪热之实也。况兼见迟脉,更为阳气不足,湿热内阻之候。脉症合参,此际病机为气虚而邪实,津液亦不足矣。虽然痢下酱色,而所滞仍在气分。故王氏以人参、 白术益气培中; 白芍、石斛敛阴滋液;银花、黄芩加入白头翁汤,入里以清气分之湿热而疗滞下;金铃子散和肝调气,祛瘀止痛。待病邪已解,然后用调补阴阳气血之药收功。
或问曰:王氏于此案前曾力诋黄某用温补之误,而此时此际却仍然选用参、术甘温补益之品, 岂非自相矛盾乎?其实不然。盖患者年高,气血均已衰惫,症脉所见,气虚尤甚。此时滞下,日且数十余行,脉又芤迟而面赤自汗,若不用参、术培中益气以固本元,恐须臾阳气外越而下脱,变成坏证则措手不及矣。此不得不用参、术,此理之一。又白头翁汤加芩、楝等药,皆大苦沉寒之品,邪火如焚而骤以苦寒折之,高年体惫之人,大气必随药性之沉降而下陷,或产生寒热扞格及太过伤阳等弊,虽然参、术甘温能助热锢邪,但今两法并使,用苦寒以监之,则又相反相成,互矫其弊,虚实并举, 各尽其能。病虽有所不宜,而势有不能不用者,此理之二也。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