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斑、出血、腹痛、发斑、脾

【医家】何世英
【出处】何世英儿科医案
【关键词】紫斑、出血、腹痛、发斑、脾虚、瘀、痛、皮肤出血、血瘀、血热、湿、虚、齿龈出血、舌苔白腻、血热妄行、血热夹瘀、苔薄白、舌淡红、荨麻疹、内出血、温病、肿胀、乏力、心悸、肾炎、衄血、湿阻、头眩、舌红、便血、水肿、溺血、
【内容】
王某某 女,13岁。住院号:130135
患儿一年来经常在刷牙后牙龈出血。近三天来齿龈出血较多,大便色黑。于1975年12月29日入院。
检查:牙龈出血较多,全身散在米粒、针尖大小不等紫红色出血点。心界叩诊不大,心率80次/分,心尖部有工级收缩期杂音,肺部未闻异常。肝脾未触及。舌质正常,苔薄白,脉象沉数有力。
血象:血色素13.9克%,白细胞总数1300/立方毫米,血小板10000/立方毫米。
印象:血小板减少性紫斑。
辨证:血热夹瘀。
处方:
地黄炭9克 侧柏炭9克 阿胶9克另化 蒲黄炭9克 三七末3克冲服
上方连服三天后,皮肤未再出现新的出血点,牙龈出血停止,大便已转黄色。
继续给服上药,在治疗过程中检查血小板变化:12月30日18000 /立方毫米;1月10日188000/立方毫米;1月21日134000/立方毫米;1月26日254000/立方毫米。住院一个月,始终单服中药治疗。效果比较满意。于1976年1月27日出院。
按:凡皮肤及粘膜出现出血点或青紫斑块者,称为紫斑。中医称为斑。发斑又有温病发斑与杂病发斑的不同。杂病的发斑基本上包括了血小板减少性紫斑和非血小板减少性紫斑(过敏性紫斑)。但两者临床上都是以皮肤及粘膜有出血斑点为其主征,且容易伴发其它器官的出血,如衄血、便血、溺血,甚至颅内出血。这是两者的共性。但血小板减少性紫斑,由于病程较长,容易由实转虚,或者一开始就是虚证(主要是脾虚证)。而过敏性紫斑则多见于四肢,两侧对称,尤以下肢为多。常合并严重腹痛或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以及肾炎等。这是两者的特殊性。宜根据同病异治的精神,在共性的基础上结合各自的特点,进行施治。何老对于本病曾初步总结出辨证施治规律如下:①血热证:皮肤出血点鲜红,多见于紫斑初见时,也可见于全过程,可伴发其它器官出血。唇舌红,脉象弦数。不论血小板减少性紫斑或过敏性紫斑见此都应该按血热妄行论治,宜凉血止血,以犀角地黄?汤为主,加止血药如小蓟炭、白茅根、茜草、仙鹤草、栀子炭、地榆炭等。如果伴有腹痛,宜加芍药甘草汤和营止痛。
②血瘀证:皮肤出血点色紫暗,多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斑或过敏性紫斑正在消退时。也有紫斑一开始即出现紫暗或青色斑块。脉象多沉弦。治宜活血化瘀,如桃仁、红花、川芎、丹参、赤芍、三七等。过敏性紫斑如伴有剧烈腹痛,宜加失笑散化瘀止痛。血热与血瘀两者常混合存在,宜灵活运用。
③湿阻证:常见于过敏性紫斑,除皮肤出现出血点或斑块外并伴有关节肿胀疼痛。舌苔白腻,脉象多弦滑。治宜通络祛湿与活血化瘀并举。常用的去湿药有桑枝、木瓜、桑寄生、丝瓜络等。
④脾虚证:多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斑,尤其多见于原发性者,也见于个别的过敏性紫斑。此证斑点淡红稀疏,面色蜡白,头眩,心悸,身体乏力,大便不实,唇舌淡红,脉象无力。治宜扶气健脾,和营摄血,可予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减。
如属过敏性紫斑伴有腹痛者,宜小建中汤温建中脏,须重用杭白芍(一般六至九岁儿童用量最少要18.8克)。在脾虚证中,本方除有缓解腹痛的作用外,且可防止紫斑复发。(《何世英儿科医案》)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