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气短、劳累、脉沉细、

【医家】周次清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心慌、气短、劳累、脉沉细、疲乏无力、畏寒肢冷、苔薄白、头晕、心悸、中气虚寒、语声低微、自汗、虚寒、舌淡苔薄白、面色萎黄、中气亏虚、气血不足、气阴两虚、舌质淡红、形体消瘦、四肢乏力、脘腹胀满、舌质红、心动悸、脉结代、舌质淡、气虚、中气、胸闷、痛、虚、
【内容】
黄某,男,51岁。
初诊:1984年10月28日。
主诉及病史:心悸5年,加重半年余。5年前因劳累过度发生心慌头晕。在某省级医院诊断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多发性房性期前收缩”。口服心律平、心得安等药曾一度好转。但停药后又复发,且日益加重。后改服中药治疗。先后服用炙甘草汤、养心汤等,效果不明显。现感心慌气短,活动后加重,劳累时尤甚;头晕自汗,疲乏无力,纳食欠佳,偶感心前区疼痛,畏寒肢冷;大便稀软,每日一两次。
诊查: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结。血压128/83mmHg,心率58次/分,心律不整,早搏每分钟10~16次。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动过缓(56次/分),频发性房性期前收缩伴有差异传导。诊断:心律失常(频发性房性期前收缩)。
辨证:中气亏虚,气血不足,乃中气虚寒之“心悸”。
治法:益气温中。
处方:黄芪30g 党参18g 桂枝6g 炙甘草9g 白芍15g 干姜6g 丹参18g 五味子9g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984年11月5日。服药6剂后,心慌气短有所减轻;早搏较前减少,每分钟8~10次。仍感疲乏无力,畏寒肢冷,大便稀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结。上方加仙灵脾12g,改桂枝为9g,继服15剂。
三诊:1984年11月21日。服药后心慌气短明显减轻;期前收缩也明显减少,每分钟3~4次。仍感脘腹胀满,纳食欠佳,大便偏稀,四肢乏力。舌质红润,苔薄白,脉沉细结。上方加补骨脂9g、砂仁6g。继服12剂。
四诊:1984年12月5日。上方连服15剂后,心慌气短症状消失,早搏无,大便已成形。劳累后仍偶有胸闷。复查心电图:大致正常。令其将上方配成丸药,服用2个月,以巩固疗效。
按语:多发性房性期前收缩为临床所常见。属于中医学“心悸”的范畴。周老认为:本例早搏的发生,属于中气虚寒所致。患者有过度劳累耗伤中气的致病史,且心慌气短等症状及早搏的出现多在劳累时加重,安静或休息时减轻。其临床表现有心慌气短、疲乏无力、语声低微、头晕自汗等气虚症状,以及畏寒肢冷、大便稀软等中阳不足的表现,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结亦为虚寒之征。治宜补气温中、宣通心阳。该患者之所以服用炙甘草汤、养心汤无效,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炙甘草汤虽有益心气、补心血、养心阴、通心阳之功,但主要适用于气阴两虚所致的心动悸、脉结代者。方中生地黄、麦冬、阿胶、麻仁等滋补阴血之品,有碍于脾阳的恢复,且阴柔滋补之品的寒凉之性更伤虚寒之中焦,故而无效。养心汤乃补益心气、养心安神之方,虽能益气但不能温阳,所以疗效欠佳。而黄芪建中汤,既有黄芪、党参、炙甘草补气,又有桂枝、干姜温中通阳,更加五味子、白芍缓中虚、敛心神,甚切病机,所以能获此良效。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