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便干、口苦、痛、肝炎、
【医家】汪承柏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湿、便干、口苦、痛、肝炎、阴虚、夜寐多梦、腰膝酸软、慢性活动性肝炎、脉细弦、口淡、尿黄、无苔、舌苔黄白腻、脾虚湿困、口咽干燥、关节酸痛、渴喜热饮、胃脘胀满、舌红无苔、脘腹胀满、胃脘隐痛、阴虚血瘀、有瘀点、脉弦滑、右胁痛、多梦、呃逆、恶心、乏力、腹胀、纳差、黄疸、食后、伤阴、嗳气、易怒、
【内容】
霍某,男,30岁。
初诊:1983年10月10日。
主诉及病史:转氨酶反复波动近三年。1981年12月15日发现丙氨酸转换酶(ALT)97U/L(正常<40U/L),乙型肝炎表面抗原1 : 256,乙型肝炎e抗原(+),半月后,ALT升至200U/L以上,同时出现纳差、腹胀、口苦、恶心、便干、尿黄、肝区痛。曾用多种中西药物治疗,但ALT波动在46~200U/L之间。1983年4月开始服降酶灵,7月ALT正常,但症状仍未缓解。因停服五味子制剂ALT升高,于同年10月5日入我院。
诊查:皮肤巩膜未见黄染,右侧面部可见一蜘蛛痣,心肺阴性,肝脾未触及,肝区有明显叩
击痛。化验:ALT 213U/L(正常<130U/L),黄疸指数(Ⅱ )6U以下,白蛋白(A)/球蛋白(G)43.0/15.5,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动度(PA) 13秒/100%,蛋白电泳白蛋白58.1%,γ-球蛋白25.6%,HBsAg 1:256,抗-HBc 1:10 000, HBeAg(-),抗-HBe(-),免疫复合物测定0.075/450nmo?D。肝活检:部分肝束排列紊乱,肝窦闭塞,肝细胞可见明显胞浆疏松,偶见嗜酸小体,肝组织中可见明显灶性坏死、片状坏死或桥型坏死,汇管区可见明显小叶周边炎及碎屑样坏死,枯否细胞增生较明显。病理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中)。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
中医症见:夜寐多梦,晨起口苦,口淡无味,食后脘腹胀满,胁肋部酸困,两下肢酸沉,偶有肌肉跳痛,性急易怒,眶周酸困色黑,双眼干涩,便干尿黄,胃脘有震水音,渴喜热饮。舌苔黄白腻而厚,脉弦滑。
辨证:脾虚湿困,阴虚血瘀。
治法:化湿活血(因湿困与阴虚矛盾,故先化湿)。
处方:桂枝12g茯苓30g葛根30g升麻6g菖蒲15g香橼15g蒲黄15g五灵脂15g生山楂30g茅根15g生石膏30g(先煎)白芍30g
二诊:1983年10月18日。服上方药8剂,口微苦,右胁痛,夜寐多梦。舌净无苔,脉细弦。ALT 238U/L。调整处方如下:(1)桂枝12g茯苓30g蒲黄15g五灵脂15g黄芩15g乌梅30g白芍30g葛根30g升麻30g生石膏30g(先煎)黄芪18g生山楂30g茅根15g牛膝18g珍珠母30g(2)水牛角粉1.5g×12 1.5g 2次/日三七片5片×12 5片2次/日
三诊:1983年11月3日。服上方药14剂,自述腰膝酸软,略有口苦,便干,纳佳。ALT309U/L, TTT 16U。原方去黄芩、桂枝、珍珠母、白芍,加旱莲草15g、枸杞15g、女贞15g、虎杖30g。共服12剂。
四诊:1983年11月18日。自述胃脘胀满,乏力,泛酸嗳气,上腹压之隐痛,腰膝酸软,两肘关节酸痛,便干,晨起口苦,泛酸口淡,夜寐不实多梦。舌无苔,有瘀点。ALT 364U/L, A/G为39.8/33.5。调整处方如下:(1)党参15g茯苓30g当归15g川芎12g瓜蒌18g枸杞15g桑寄生15g尾连15g吴茱萸6g乌梅30g牛膝18g白芍30g莱菔子30g乳没各6g虎杖30g(2)三七片5片2次/日水牛角粉1.5g 2次/日
五诊:1984年1月6日。服上方药18剂,自述胃脘隐痛,便干,呃逆,口咽干燥,夜寐不实。舌红无苔,脉细弦。ALT 766U/L,A/G为38.8/34.0。调整处方如下:(1)乌梅30g白芍30g元参15g枸杞15g旱莲草15g牛膝15g虎杖30g丹参15g生石膏30g(先煎)代赭石30g莱菔子30g(2)三七片5片2次/日(3)水牛角粉1. 5g 2次/日
六诊:1984年3月9日。共服上方药36剂,连续两次复查ALT<130U/L, A/G为45.0/20.4,抗-HBc由1:1 000 000降至1:1000,抗-HBcIgM阴性。
按语:本例系湿困兼阴虚,证型矛盾。祛湿虽可伤阴,但因湿邪黏腻难祛,过早养阴又可滞邪,故分为两个阶段治疗。第一阶段(1983年10月~1984年1月):以桂枝、茯苓、葛根、升麻、菖蒲、香橼、蒲黄、五灵脂、生山楂、茅根、瓜蒌、生石膏等药温化水湿为主,药后两个月,胃脘震水声消失,苔净,为第二阶段治疗打下了基础。第二阶段(1984年1月6日~3月15日):重在养阴降酶,药用白芍、元参、沙参、枸杞、旱莲草、乌梅、牛膝、虎杖、丹参、生石膏、代赭石、莱菔子。ALT第8周降至正常,抗-HBc滴度随着ALT下降而下降,至出院时降至1:1000其中抗-HBcIgM为阴性)。通过本例治疗体会到,湿困阴虚并存,且湿困较重,应先祛湿后滋阴。于第一阶段ALT未降,但湿邪一祛,为滋阴奠定了基础,在用滋阴药后ALT很快降至正常。本例为应用中医中药治疗有矛盾证型的疾病提供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