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散、痰、虚火上炎、阴阳离
【医家】
【出处】中医内科急症医案辑要
【关键词】脉散、痰、虚火上炎、阴阳离决、壅气、阴脱、虚脱、亡阴、肾亏、气虚、气脱、汗出、虚、
【内容】
水涸虚火上炎
再谈脱症。此系疾病之最后关头,有阴脱、阳脱、阴阳俱脱之不同。清宫医案中以亡阴者居多,故治法上亦偏于救阴。如:“宣统十四年九月十二日戌刻,张仲元、佟文斌请得端康皇贵太妃脉息两寸见细,阳气虚也;两关双弦,肝木乘土之象;两尺洪大无力,系水涸虚火上炎之征。证势如此,恐痰壅汗出,谨防虚脱,谨拟益气化痰生脉之法调理。西洋参二钱(研),朱麦冬三钱,朱茯神三钱,五味子五分,大生地四钱,生杭芍三钱,川贝母三钱(研),青竹茹二钱,引用法半夏二钱。”端康此案乃病久真阴枯涸,阳无所敛,致逼虚阳外越,故其脉虽洪而无根。方中除化痰之品外,刻意滋阴救液,故其中生脉散之人参改用西洋参,加强生津益气固阴之力。
研究清宫各朝帝后王公之临终脉案;令人惊奇地发现,清宫御医最赏用生脉散及其变方对濒死者进行救治,尤在晚清,更是列为定规。如同治濒死时之脉案载:“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申刻李德立、庄守和请得皇上六脉散微无根,系病久神气消耗,偶因气不运痰,厥闭脱败,急用生脉散一帖竭力调治。高丽参五钱,麦冬五钱,五味子一钱炙,水煎温服。”案中“六脉散绝无根”为阴涸阳竭之征,阴阳离决即在须臾。《内经》曰:“阳予之正,阴为之主。”阴阳二者之中,救阴更胜于救阳。无怪当日病榻旁,尽管翁同和“叱之曰:何不用回阳汤?而李德立曰:不能,只得用参麦散。”(《翁文忠公日记》)可见对阴阳俱亡濒临死亡者,宫中御医早有定见,以益气救阴之生脉散为不二法门。此外,光绪、慈禧、隆裕、瑾妃临终时均选用生脉散及其加减方救治,确证此为濒死时之急救措施。
(《上海中医杂志》84,6:27)
按:经云:“不治已病治未病。”肝木乘土,水涸火炎,以生脉散养阴益气,以敛浮阳,本已甚妥,然虑其肾亏痰泛,上壅气道,窒塞气机,真气脱散,于本病之时,预先防变,养阴益气,佐以化痰,不致临变慌张,诚为上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