疖、疔、走黄、唇疔、脾胃湿
【医家】顾伯华
【出处】外科经验选
【关键词】疖、疔、走黄、唇疔、脾胃湿热、唇肿胀、败血症、病重、出脓、发热、高热、排脓、苔薄、炎症、肿痛、肿胀、脉弦、痛、痈、
【内容】
杨某 男 44岁 工人
初诊1973年11月6日
1周前,上唇皮肤曾有一米粒大小的脓头,自己挤压弄破。次日即向周围蔓延肿胀,疼痛连及前额。曾注射青霉素,未能控制病情。昨日溃破,流脓不多,突发高热而入院。体温38.8℃,上唇肿胀,边界不清,延及面颊,中心有数处脓头,周围红肿灼热。白细胞总数9.2×109/升,中性粒细胞83%。苔薄,脉弦。证由脾胃湿热上蕴,血凝毒滞,防其毒散走黄。拟清解托毒。
紫花地丁一两 野菊花三钱 半枝莲五钱 银花三钱 连翘三钱 赤芍五钱 生地一两 生石膏六钱 生山栀三钱 皂角刺三钱
外用:金黄膏、二宝丹。
二诊11月9日上唇疔肿势局限,发热已退,唇内侧有波动感。再拟前方。内治上方续服。外治在唇内侧垂直切开引流,唇外敷金黄膏、九一丹。
【按】本病例初生一毛囊炎,自行挤压使毒势扩散成疔。中医把颜面部的疖和痈叫“疔”,其特征是:疮形如粟,坚硬根深,如钉丁之状。炎症反应剧烈,发病迅速,若不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当,有引起“走黄”(败血症)的危险。说明“疔”比“疖”病重、毒深、预后严重。所以俗语说“疖无大小,出脓就好”“治疔要妥当,走黄要死亡”。这提示我们在临床上应把疖和疔区分开来。治疗上,总宜清热解毒为主。上唇疔或鼻前庭疖,若肿痛明显,有成脓之势,往往在唇内侧黏膜处先有波动感,应在唇内侧垂直切开排脓,可使疮面早日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