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气喘、痰饮、痰涎、咯痰
【医家】程门雪
【出处】程门雪医案
【关键词】痰、气喘、痰饮、痰涎、咯痰不爽、风寒外袭、痰喘、苔薄、脉弦、咳嗽、咳喘、鼻塞、哮、喘、
【内容】
卜×× 女 20岁
初诊 1958年7月21日。
风寒外袭,痰饮恋肺,气喘咯痰不爽,喉中有声,脉弦,苔薄。拟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出入,温表散寒,宣肺化饮。
炙麻黄八分 川桂枝五分 北细辛五分
淡干姜三分 五味子三分 制半夏二钱
制川朴八分 嫩射干八分 炙紫菀二钱
炙款冬二钱 煅鹅管石一钱 七剂
二诊
气喘已减,喉中痰声未清。前方出入。
炙麻黄八分 川桂枝五分 北细辛五分
嫩射干一钱 制川朴八分 炙紫菀三钱
炙款冬三钱 白杏仁三钱 炙白苏子一钱半(包煎)
煅鹅管石一钱半 五味子三分 七剂
三诊
气喘渐平,鼻塞涕清,咳嗽。再从原方增减。
炙麻黄八分 嫩射干一钱 北细辛三分
陈辛夷五分 炙紫菀三钱 炙款冬三钱
炙百部二钱 白杏仁三钱 炙白苏子一钱半(包煎)
煅鹅管石一钱半 六剂
【按】本例用张仲景小青龙汤法,疗效显著。因桂枝用量较小,发汗力不大,故未用芍药监制。
气喘而见喉中痰声辘辘,是由于痰阻咽喉,气道不利,呼吸之气出入,触痰涎而作声。《金匮要略》称为:“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利咽喉,消痰涎,是对症的要药。但要止其痰声,须先宣利肺气,如此例用麻黄、细辛、紫菀、款冬、辛夷和百部等,又配用干姜、半夏、厚朴、苏子、杏仁等以温化痰饮。
鹅管石一名钟乳石,功能温肺化痰而治咳,温肾纳气而治喘,对冷哮痰喘颇为有效。
程老善用仲景小青龙汤法,他常以麻黄为宣肺达邪的主药,桂枝或用或不用,看寒邪的多少而定,五味、细辛或干姜是必用的。他认为细辛、五味两药配合同用很有意义。细辛温肺散寒,五味敛肺止咳,这是两药的个别作用。而《内经》说:“辛生肺”、“用辛泻之。”这个“泻”,是驱散表邪之意,祛邪即所以扶正,起助肺的作用,谓之“生肺”。《内经》又说:“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咳喘则气上,呼吸频数,足以耗散其肺气,所以用酸以补其肺体,收其耗散之气。肺主呼吸,肺敛则呼出,肺张则吸入,是开合的枢机。五味子酸以敛其肺体,细辛辛以助其肺用,一张一敛,利其开合,而吸入之气充分,正可以助其驱邪之力,是相得益彰的。或虑五味之敛,有闭邪之患,程老认为,有麻、桂、姜、半、朴和细辛等药同用,辛可胜酸,他常用此法,未见有敛邪之弊。程老还常用干姜和五味子同捣,温化痰饮,对老慢支的排痰,很起作用。同捣的目的,是使五味得姜之辛,不致酸收太过,姜得五味之敛,也不致辛温太甚,两味融合一起,可以相互约制。干姜守而细辛散,所以有时只用干姜、五味,细辛不再同用。
关于细辛、五味、干姜的剂量问题,用三分至五分,是否太轻?《内经》说:“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明代李念解释“制小其服”的意义,是“小则分两轻,性力缓,而仅及近病也,病在上者为近”。《内经》又说:“因其轻而扬之。”李念的解释是:“轻者在表,宣扬而散之。”《岐伯七方》中的小方,其义有二,金代张子和解释:“有君一臣二之小方……有分两少而频服之小方,心肺及在上之病者宜之。”程老认为,“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所以治肺部疾患的药物,尤以细辛、干姜、麻黄等质轻力大者,有用量轻些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