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下身冷、阴虚、骨痿、虚

【医家】刘子维
【出处】圣余医案诠解
【关键词】痿、下身冷、阴虚、骨痿、虚、阳虚、气虚、躄、四肢无力、饮食减少、脾肾两虚、脾肾阳虚、筋痿、热症、水中、无热、虚羸、肉痿、痹、
【内容】
李某,夜卧是好人,次早周身不能动,四肢无力不能动,大小便要人抬,如痴人,饮食减少,口无味,精神少,下身冷。
杜仲八钱黄芪一两枸杞三钱故纸五钱桂元肉八钱官桂三钱玄胡八分白芍三钱菟丝三钱生甘草五钱怀药八钱洋参三钱制附片一两五钱熟地五钱首乌五钱
五付。
李俊注:此阳虚痿也。《痿论》谓:肺曰痿躄,心曰脉痿,肝曰筋痿,脾曰肉痿,肾曰骨痿。皆阳盛阴虚,血液不濡之热痿也。《上古天真论》曰:男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五藏皆衰,筋骨解堕。《脉要精微论》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将偻附,筋将惫矣。《太阳阳明篇》曰:脾病则四肢不用。《灵枢?经脉篇》曰:虚则痿躄,坐不能起。等说则又不尽为阴虚。《说文》训痿为痹疾。《内经》则两论并存。盖同为肢体不仁,而有表里之分耳。
此症四肢周身无力不能动,即《太阴阳明篇》所谓脾病则四肢不用。《上古天真论》所谓五藏皆衰,筋骨解堕是也。其不能动者,乃无气以动,非屈而不伸,伸而不屈也。至于饮食减,口无味,精神少,及下身冷等症,何莫非热症之反,而为脾肾阳虚之确据乎?
《五藏生成篇》曰: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本藏篇》曰: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坚强,关节清利。夫人身气以运之,血以濡之,故能动作如意。然无阳则阴无以生,无气则血无以生。而此症阳虚,至于下体冷;气虚,至于不能动,生阴生血之源匮矣。方中补肾药,阴阳合撰,而又阳药重于阴药者,此也。
脾胃者,人身之釜也,肾中之火,釜底之薪也,热火之膏也。是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而肾命又为脾胃生化之源。凡虚极之病,应从根本挽救者,无不以肾为主。此症脾肾两虚,上无热象,既非阳盛阴虚,又非上实下虚,自宜脾肾并治,然亦不可无轻重之分。方中肝肾药重于脾胃药者,此也。
参、芪、甘、圆,血气双调,纳之釜中者也;附、桂、故、杜、菟丝、杞、地,水火并育,置之釜底者也。天一生水,肾中有水,则火得养;地二生火,肾中有火,则土得生。《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是补之而必藏之也。否则,肝为肾子,肝阴不敛,火不藏也。土为火子,脾阴不敛,亦不藏也。故用芍、乌守肝,防其随木疏泄,怀药守脾,防其越土潦原,有火而不见火之形,无火而得火之用。然后其力始专,其效乃大。不但釜中参、芪、甘、圆等上蒸为雾而顺生,即水中之金亦升为云而逆生矣。
己土在心,神藏于心,痴而不慧,神欲丧也。神无补法,桂圆肉润脾以养之。补火用杜仲者,有木始有火也。补火而不知补木,是鞠子而弃其母也。玄胡活血利气,以血气虚,故不多用。
五付服毕,稍能举动,颇有转机,又方:
北芪二两金樱五钱黑附片三两生鹿角四两独活一钱桑寄生三钱白术八钱,土炒上桂三钱砂仁二钱五味三钱干姜二钱黄芩八分
三付痊愈。
李俊注:有水火然后生血气,犹之有天地,然后生万物,有夫妇,然后生男女也。否则,孤阴孤阳、偏阴偏阳、或病阴病阳皆不生也。前方既培阴阳之总根,为血气之父母矣。而虚羸之极,至于下身冷,无气以动,非大补阳气使之充塞弥纶,不足以廉顽立懦也。惟附、桂能从少阴充其阳于九天;惟黄芪能从太阴包其气于九地;惟金樱能驭附、桂之阳为封藏之阳,发氤氲于元海;惟五味能驭黄芪之气为治节之气,垂雨露于洪钧。人身气化在中,白术、姜、砂则强胃健脾,运于中宫,而收天水合一之效。骨痿筋惫,补以鹿角,坚以寄生。肺不可热,黄芩保之。阳不可滞,独活通之。各随所喜,以平为期。
《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不明则使道闭塞而不通。惟鹿角能通此道,以复其神明,是骨痿用鹿角者,以骨补骨也。神痴用鹿角者,以灵致灵也。此病则兼而有之,故一举而两得也。
枯索之木,宜救其根,前方是也。根既生矣,宜随其偏而益培之,以期硕茂,后方是也。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