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冷、郁、脉弦、胆火、舌红

【医家】陆芷青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指冷、郁、脉弦、胆火、舌红、口干不欲饮、性情急躁、唇干、嗜睡、舌红苔薄黄、四肢厥逆、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脾阳虚、肾阳虚、乏力、口唇、恶肉、口燥、烦满、排脓、气虚、便溏、热疮、自愈、死肌、苔黄、下气、郁热、气滞、瘀、燥、
【内容】
章某,男,51岁。
初诊:1992年1月27日。
主诉及病史:两手指发冷十年余。平素大便溏薄,血压偏低,曾多次服用人参、黄芪、肉桂等益气温阳之品,虽有小效,然口唇即发热疮。刻下指冷,口唇干燥,性情急躁,每于晚饭后即感瞌睡。
诊查:体检B超发现胆囊内米粒大息肉。舌红苔薄黄、脉弦。两手指端触之冰冷。
辨证:胆火内郁,气滞不通。
治法:清火利胆。
处方:柴胡10g赤白芍各10g枳壳10g生甘草5g乌梅10g郁金12g皂角刺10g茵陈24g黄芩10g焦山栀12g桑枝15g 7剂
二诊:1992年2月7日。上方药服7剂后,指冷明显减轻,口干不欲饮,夜晚后嗜睡。舌红脉弦,再拟原法:原方去生甘草;加知母5g、地鳖虫5g、焦山楂15g, 7剂。
三诊:1992年2月17日。指冷消失;口干不欲饮,唇燥。舌红脉弦。治拟清火利胆,佐以养阴。上方加炙鳖甲30g,以资巩固。
按语:本案指冷日久,屡治罔效,究其因是辫证失误。粗看虽有便溏、乏力、嗜睡、血压偏低等“阳气虚”之征象,细析之,其冷只限于指节,且脚不发冷,与肾阳虚四肢厥逆以及脾阳虚四肢不温显然有别。服温补药后虽获小效,但随即出现唇干、舌红、苔黄、性情急躁等“升火”之象。B超提示有胆囊息肉,指冷显然属于胆火郁滞、气机不能通达所致。遵《内经》“木郁达之,火郁发之”之旨,以四逆散和解少阳、疏理透达,黄芩、焦山栀、郁金利胆清火;胆火得清、郁热透达,则指冷自愈。另方取皂角刺辛散温通,性较锐利,有消肿托毒排脓之功;乌梅酸收,有“下气、除热烦满……死肌……蚀恶肉”,二药配伍,陆老多用于胆囊息肉。二诊后加地鳖虫、炙鳖甲取咸寒软坚化瘀以消息肉。今B超复查胆囊息肉亦消失。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