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湿热、发烧、高热、口渴

【医家】施汉章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湿、湿热、发烧、高热、口渴、伤阴、下肢浮肿、口渴喜饮、热毒、纳差、丹毒、精神不振、气阴两虚、舌质淡红、湿热内蕴、舌苔薄黄、热伤胃阴、苔薄白、脉沉细、脉细数、舌质红、脉缓、舌红、热利、少苔、肝火、风热、血热、发热、郁、
【内容】
吴某,女,65岁。
初诊:1987年9月25日。
主诉及病史:患丹毒后,体温高达38~40℃,下肢红肿反复发作已七个月左右。今年2月中旬开始发病,其间3次发作,3次住院,每隔一个月左右发作一次。经输液抗生素等治疗,热虽退而下肢红肿始终未完全消退,这次又发烧三天。
诊查:发热,口渴喜饮,出汗,饮食不佳。检查:双侧下肢外侧膝下三分之一处,皮肤暗红而肿,肿势延及足背,体温39.5℃。脉细数,舌质鲜红,舌苔薄黄。
辨证:湿热毒邪内蕴肌肤、热伤胃阴所致。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斑,养阴利湿。
处方:升麻4g生石膏30g知母10g元参15g牛蒡子10g生地黄10g麦冬10g黄柏10g木通10g鲜芦根30g
二诊:10月5日。上方药共服11剂。服药至第八天,体温逐渐降至正常,下肢浮肿消退其半,口渴喜饮,饮食不佳。脉沉细缓,舌质鲜红少苔。热肿已退,胃阴未复,湿邪本尽,治以养阴开胃,佐以化湿。
处方:沙参10g麦冬10g玉竹10g鲜芦根30g石斛10g太子参15g橘叶10g砂仁4g(后下)滑石30g(包)3剂
三诊:10月9日。患者又发烧两天,体温39℃,口渴、纳差。继服9月25日方药3剂。热退后又服药10剂。后改用10月5日方服药11剂。11月6日又发烧,体温39℃,继用9月25日方药加大青叶15g、连翘10g。7剂。
四诊:服上方药后热退十天左右,饮食仍不佳,精神不振,下肢微肿,舌质红较前好些。气阴两虚,湿热之邪未尽,治以益气养阴、健脾利湿。
处方:太子参15g橘叶10g砂仁4g(后下)滑石30g(包)木通10g鲜芦根30g黄精10g花粉10g知母10g黄芪10g 7剂
五诊:1988年1月15日。自去年11月中旬至现在没有发烧,双侧下肢红肿消退,胃纳一般。脉缓,舌质淡红,苔薄白。继以前方加减以善后。
处方:黄精10g金石斛10g太子参10g橘叶10g砂仁4g(后下)火麻仁10g郁李仁10g 5剂。
按语:患者发病到痊愈,历时九个月左右,高热反复发作六次,证情较复杂,临床少见。丹毒致病,总因血热火毒蕴于肌肤,其发病部位不同,发病因素也不完全一致。如面部发病多兼风热,腰胯发病者兼肝火,下肢发病者兼湿热。本例发生于下肢,高热为火毒入于阳明,故以石膏、知母清气分之热毒;升麻、元参、黄柏、生地黄、牛蒡子清热解毒、凉血化斑;舌质鲜红、口渴为胃阴受损,药以麦冬、芦根养阴清热;下肢红肿为湿热内蕴,以滑石、木通清利湿热。由于高热反复发作,最后加大青叶、连翘以加重解毒凉血之力。热退后,舌红、口渴、纳差为胃阴受损,故以沙参、麦冬、玉竹、石斛清养胃阴,太子参、橘叶、砂仁醒脾开胃;下肢浮肿为湿邪未尽,故以滑石、芦根清热利湿。在这两个月治疗中,坚持使用清热解毒、凉血化斑、养阴利湿等法而治愈。本案复发与湿邪有关。湿为黏腻之邪,和热毒相结,难以分解,故缠绵难愈,这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胃阴伤与湿热并存,在用药上有一定矛盾,过于利湿则伤阴,养阴则碍湿,其中滑石、芦根既能利湿,又能养阴,为治疗伤阴兼湿的良好药物,但其功用较弱,故加木通、黄柏之苦寒清利;好在和养阴药同时使用,从而减少了利湿伤阴和滋阴助湿之弊。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