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发颐、瘀、舌尖红、痰浊

【医家】邵长荣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痰、发颐、瘀、舌尖红、痰浊、口干、热毒上攻、风邪外袭、汗出不畅、气血凝滞、伸舌不能、脉濡数、伤寒、肿胀、病后、脉濡、溃烂、苔薄、炎症、瘀滞、胀痛、热毒、聚、疽、
【内容】
张某,女,44岁。
初诊:1999年12月29日。
主诉及病史:右腮部瘀肿5个月。患者5个月前出现右腮部瘀肿,经抗菌素治疗后缓解,但时有胀痛。本次又于12月初局部红肿,再以抗菌素治疗未效。
诊查:现右颐瘀肿,波及右耳前后,上至颧部,范围约4cm×6cm,触之濡软肿胀,右颊黏膜红肿,张口困难,伸舌不能,自觉口干,舌尖红,脉濡数。
辨证:风邪外袭,邪浊瘀滞。
治法:散风清热,软坚化痰。
处方:白芷12g菊花9g银花12g白芥子12g夏枯草12g连翘15g桔梗9g穿山甲12g生黄芪30g丹参30g紫地丁30g蛇舌草30g鹿衔草30g生甘草9g
二诊:2000年1月5口,服药后自觉口干缓解,余症如前,前方加皂角针12g,独活12g,生苡仁15g,以加强软坚散结之功。
三诊:2001年1月12日,右耳前红肿稍有消退,颧部略肿,口可张,舌可伸,舌尖红苔薄,脉濡。二诊方去蛇舌草、连翘,加陈皮9g,姜半夏9g,苏梗12g,以健脾化痰,截断病源。
四诊:2001年1月26日,耳前及颧部红肿明显消退,触之稍硬,张口伸舌自如,本次处方于三诊方中加入象贝9g,玄参15g,川朴9g,去皂角针,守方服药半月而愈,随访10个月未复发。
按语:本病多由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口腔自洁能力降低,细菌逆行侵入腮腺导管,造成腮腺的化脓性炎症。本病属中医“发颐”范畴,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发颐》中云“问颧骨之下,腮颐之上,耳前一寸三分发疽,何如?曰:此名发颐。古云不治之症,属阳明经热毒上攻……若治不得法,延及咽嗌溃烂穿口不食者死。”说明预后严重。唐师认为,本病多由伤寒或温病后汗出不畅,以致余邪热毒未能外达结聚于少阳、阳明之络,气血凝滞而成。唐师治疗外证,推崇《外科正宗》之“以消为贵”。本患者右腮结块赤肿,反复发作,且坚硬不化,故以散风化痰,清热解毒为治,可有望消退;若失治,势必酿脓生变。方中先以白芷、菊花、银花、连翘、紫地丁、蛇舌草、鹿衔草散风清热,白芥子、夏枯草、穿山甲、皂角针化痰散结,桔梗引药上行;再以生黄芪、陈皮、姜半夏、生苡仁、川朴、苏梗益气健脾,理气化痰而阻断痰浊产生的来源。总之,本病的基本治则为去除余邪,扶助胃气,清化痰浊,标本并图,消息以治。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