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经络 把握病候是关键

         中华中医药学会近日举行了国医名师学术传承优秀论文评选活动。自2013年4月~9月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学术论文213篇,经初选、复选、专家评选三个环节,从中评选出60篇优秀论文,其中一等奖10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30篇,内容涵盖中医药基础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等各个领域。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刊登获奖文章,以飨读者。
       阎润茗主任医师是第一批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从事针灸临床60余年,中西汇通,学验俱丰,对针灸经络辨证论治有独特的临床经验。根据《内经》经络理论,阎润茗主任医师阐述了十二经脉、十二经筋、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等四种经络病候的辨证规律,并依据其病候特点,灵活运用于临床,获得了很好的疗效。
       十二经脉病候辨证
       阎润茗主任医师根据《内经》记载,认为十二经病候一般以《灵枢·经脉》“是动病”与“所生病”为主,以及十二经脉的特点,如每条经脉都有内连脏腑、外络肢节的两个部分,都隶属一个脏腑;在脏与腑之间,又有表(腑)里(脏)经的关系,可将其病候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本经经脉所过肢节部位的病候;二是本经所属脏腑的病候;三是与其表里经之间合病与并病的病候。
       例如手太阴肺经可见胸膺、缺盆、肩背以及手臂前廉的疼痛,是它所过肢节部分的病候;又可以出现咳嗽、哮喘、寒热、鼻塞不利等本经所属肺脏的病候;同时还可以出现表经(大肠)的病候,如大便溏泄等。足太阴肾经可见腰痛或髀部和大腿内侧后廉痛、足下热等本经经脉所过肢节部位的病候;又可见眩晕、面色灰暗、面肿、目视模糊、口干、气短促、心烦嗜卧、大便溏薄久泄、阳痿、两足厥冷、足萎无力等本经所属脏腑的病候。因此,在应用十二经脉病候辨证时,可以结合以上三点辨明病症在哪一条经,再辨别寒热、虚实给予相应的治疗。
       十二经筋病候辨证
       阎润茗主任医师根据《内经》记载,认为十二经筋的分布与十二经脉相一致,是经脉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有其所结和所盛的部位,大部分在四肢的筋肉。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趾之间,而后上行于腕、踝、肘、膝,联于肌肉,上于颈项,终于头面,不进入脏腑,是十二经脉所属的筋肉系统。经筋的病候大部分表现在本条经筋循行部位的功能障碍和肌肉的牵引、拘挛、弛缓、转筋、强直和抽搐等症状,很少有本经脏腑的病候,这是与十二经脉病候不同之处。然而,经筋的功能活动要依赖经络气血的濡养,它的病候又不是孤立的某一经的病候,有时可以和经络病候同时出现,这是在辨证时应注意之处。
       依据以上情况,经筋的病候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寒邪侵袭引起经筋的反折、筋急等病候;二是热邪所伤引起经筋的弛纵不收、阴痿不用等病候。临床上可以根据经筋之病候,辨别发病部位,结合寒热、虚实进行治疗。
       奇经八脉病候辨证
       阎润茗主任医师根据《内经》记载,认为奇经八脉除任、督两脉有独立的循行路线外,其余六脉都是从十二经脉中分出。奇经八脉有共同的特点,循行分布同十二经脉交叉衔接,与十二经脉和有关脏腑联系密切;奇经八脉还将作用相类似的经络组合在一起,并起统率和主导作用。因此奇经的病候与十二经脉有关,它可以包括几条经脉的合病与并病,实际上就是各条奇经所统辖经脉的综合病候。
       根据以上情况,可以将奇经八脉病候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每条奇经本经的病候;二是兼有其他奇经的病候,如冲任二脉起于胞宫,循少腹上行,与督脉在少腹之脉相并,可见少腹气上冲心、女子不育等冲任两脉的合病;三是与十二经脉相兼的病候。
       十五络脉病候辨证
       阎润茗主任医师根据《内经》记载,认为十五络脉是从十四经脉中分出来的斜行支脉,它的分布有一定的部位。在四肢,阴经的络脉走向与其表里的阳经,阳经的络脉走向与其表里的阴经;在躯干,任脉的络脉散布于腹,督脉的络脉散布于头上,并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散布于胸胁部。由于十五络脉是从经脉分出,而且在表里经之间出入,所以,它的病候与经脉、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灵枢·经脉》篇记载的病候只有虚实两方面,如根据络脉的特点,结合络穴的治疗范围,将其病候分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络脉的实证病候,二是络脉的虚证病候,三是络脉联系的表里经病候。例如手太阳络脉,实证则手掌和腕部灼热、胸背热、汗出、四肢暴肿等; 虚证则呼吸气促、尿频、遗尿、胸背寒栗等;表里经证则咳嗽、少气、头项与肩背痛等。(本文系一等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