颧红、燥、痛、阴虚盗汗、脉
【医家】凌履之
【出处】近代国医名家经典案例:血证
【关键词】颧红、燥、痛、阴虚盗汗、脉细弱、咯血、耳鸣、发热、腹痛、干咳、肝火、寒热、汗多、盗汗、口燥、燥结、颧赤、汗后、痰、虚、
【内容】
沈女。咯血起经一载,寒热频作,阴亏于内,阳弱于外,故盗汗不止,多出于头背诸阳之位,亦二月余矣,汗多则阴津愈枯,阴不藏阳,少火易动,少火一动,诸火皆浮,是以颧赤耳鸣,嗌干,口燥,腹部时痛,干咳乏痰,大便燥艰,小便颇少,脉细弱带数,舌苔花脱,尖绛少液。盖汗泄不已,津液暗耗无遗,而胃土生化之源亦渐告匮,饮食所以呆钝矣。百病皆以胃气为本,刻下初交春令,肝木萌动,于胃更为反对,尤恐无力支持。姑拟育阴潜阳,柔肝和胃。
西洋参 浮淮麦 生熟谷芽 生白芍 云苓
料豆 细生地 炙必甲 生甘草 金石斛
麦冬 牡蛎
[复诊] 阴虚盗汗,二月未止,诸脏腑津液皆枯,而区区水谷之精微,既不足以濡养诸经,复不足以折伏诸火,火愈炽则阴亏,阴愈亏则火愈无制,故肠燥则大便艰,溲少,阳升则面热颧红,甚至胃液消亡,生源告竭,谷食亦因之而呆,进以益阴潜阳,柔肝和胃之剂,其汗曾止,但背部轰然作热,汗即复来,汗后更觉疲倦,脉形细弱,舌又花脱,乍红乍淡。总阳根于阴,阴竭则火失潜藏之所,兴伏所以无定也,况刻值初春之令,诸火惟肝火最烈,肝木横逆,腹痛频仍,若舍前法,别无良策,只以补阴降火为要。
西洋参 秋石打生地 牡蛎 谷芽 白芍
云苓 阿胶珠 水炙草 鳖甲 麦冬 五味 石斛
[三诊] 曾进补阴降火之剂,无如阴分过亏,难以骤复,火炎无制,未得潜藏,火易不藏,浮游无定,下陷则两足发热,上升则面热颧红,若留恋中都,则腹部时痛,满腔虚焰,势若燎原,区区水谷之精,何足以济之,故阴不维阳,头背之汗仍出,肠失濡润,传导之力亦微,大便于以燥结矣,脉象依然细弱,舌色边黄中红,总之血竭精枯,悉属元阳①之患。治疗之法,惟滋阴而已。
西洋参 炒阿胶 白知母 火麻仁 白芍 南花粉 淡竹叶 秋石打生地 寸麦冬 必甲 石斛 牡蛎 云茯苓
注释(王文济)
①元阳:即命门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