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湿、外感高热、腹胀、

【医家】王文济
【出处】王文济王文济杂病论治经验集
【关键词】高热、湿、外感高热、腹胀、不解、热结、燥、肺纹理增粗、痰、热毒壅滞、胃肠湿热、肠鸣腹泻、舌苔黄腻、脉弦数、发热、汗出、满闷、面红、热毒、伤寒、身热、畏寒、泻火、气粗、淋、
【内容】
沈某,男,23岁。
初诊 1989年5月19日

患者于5月8日起畏寒发热,体温高达39~40°C,曾在当地卫生院诊治,高热持续8日不降。5月17日转至本院,门诊×线胸透示:两肺纹理增粗。血常规:白细胞15.5×109/L,中性粒细胞79%,淋巴细胞12%,单核细胞9%。拟诊:高热待查,急性支气管感染,住院治疗。入院后经抗生素对症处理3日,体温仍在39°C以上,遂发出病危通知,并邀中医会诊。


刻下症见:高热持续不解11日,面红气粗,胸次满闷,汗泄颇多,衣被尽湿,四肢逆冷,腹部不适,大便6日不解,舌苔黄腻,脉弦数。证属邪陷阳明,热结燥屎之候。急予泄热通便,开门祛贼之法。方从《伤寒论》小承气汤加味。
制厚朴4.5g 焦枳壳6g 焦瓜蒌15g 川黄连3g 制半夏6g
川黄芩6g 陈皮6g 赤茯苓12g 丝瓜络9g 杭白芍9g
车前子12g(包) 生大黄9g(后入)


1剂。


二诊 5月20日

服药1剂,肠鸣腹泻2次,排出粪便颇多,腥臭异常,体温降至37.6°C,汗出减少,腹胀渐松。胃肠湿热未清,仍从前法化裁之。
处方同前,改生大黄6g(后入)。2剂。

三诊 5月22日


连服2剂后,腑气得畅,热毒得以排泄,体温清澈,病情已离险境,投以清理之剂,1周后痊愈出院。


【按】外感高热证,治疗时不可拘于先解表、后清里,待热结阳明后,才可攻下之常规。须知初病即呈高热,表里同病者居多,内外邪热相煽,其热甚烈,只有表里双解,“透、清、下”三法联用,迅猛祛邪,才能顿挫热势,一举成功。本案以“透、清、下”立法,处方由三经方组成,黄连、半夏、瓜蒌名小陷胸汤,宽胸散结,清热化痰;大黄、黄连、黄芩名泻心汤,泻火解毒,化湿泄热;大黄、枳壳、厚朴名小承气汤,泄热通便,除满消痞;参以陈皮化痰理气,茯苓健脾化湿。该患者初服1剂,病去大半,再服2剂,宿垢去,腑气清,大汗止,身热退。王文济认为治疗外感高热证时,不必顾其有无便燥腹胀之症,只要有热毒壅滞之象,宜配用大黄釜底抽薪,每获良效。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