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血不足、气血凝滞、气
【医家】邵长荣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湿、气血不足、气血凝滞、气阴两亏、气阴两伤、舌苔黄腻、湿热内蕴、疼痛剧烈、体温下降、脉细数、外感、脉濡、内伤、纳少、肿块、湿热、消渴、热利、疮肿、头疽、肿痛、苔薄、肿毒、痛、
【内容】
袁某,女,66岁。
初诊:1984年2月9日。
主诉及病史:项后结块肿痛3周。肿块初起为一粟米样脓头,继则红肿扩大,疼痛与日俱增,曾在外院用先锋6号静脉滴注、手术切开引流,病情反增。
诊查:疮周漫肿,范围增大至20cm×10cm,上至玉枕,下及发际,两旁将至耳垂,疮色紫暗,疮顶凹陷,脓水稀少,疼痛剧烈,患者纳少便于,舌苔黄腻,脉细数(120次/分)。体温39.5℃,血糖8.3mmol/L,血白细胞21×10ˉ9/L,中性粒细胞90%,脓培养白色葡萄球菌生长。
辨证:气阴两亏,湿热内蕴,血凝毒滞,正不达邪。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托毒。
处方:生黄芪15g白术9g生地30g天花粉12g知母12g丹皮9g玄参12g紫花地丁30g银花12g连翘12g皂角刺9g生军9g(后入)外敷八二丹,金黄膏。1周后,疮肿局限,脓腐增多,有部分坏死纤维筋膜组织被切除,使脓液排出畅通,体温降至37.5℃,血白细胞12.6×10ˉ9/L,中性粒细胞86%,邪毒渐泄正气未复,再守前方。2周后,脓腐大部分已脱落,肿毒减轻,体温下降至37℃,血白细胞11.6×10ˉ9/L,中性粒细胞8000,血糖4.8mmol/L,苔薄脉濡,邪热渐清,脏腑蕴毒渐泄,高年气血不足,再拟益气养阴,化湿清热法治疗。
处方:生黄芪15g白术9g生地15g玄参12g天花粉15g麦冬12g女贞子12g黄精9g银花9g连翘9g黄芩9g蒲公英15g制军9g生甘草3g外敷九一丹、红油膏。经调治体质渐复,食纳二便渐调,疮面新肌渐生,疮口日见收小,曾因创口肉芽高凸,经多次修除渐收口,全疗程为8周。
按语:“有头疽”的病因,西医强调细菌感染的外部因素,而祖国医学认为其是内外二因,以内因为主,外因是发病的条件。内因不外妄用七情,伤于气血;恣于食色,伤于脏腑。外因是感于“六淫”或“毒邪”伤于肌肤腠理。内外合致脏腑失和,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发为本病。其中以外感为主者病情较轻,以内伤为主者病情较重。临床上消渴患者易发本病,而且难于治愈。本患者气阴两伤兼脏腑湿热,治疗以黄芪、白术、生地、天花粉、知母益气养阴托毒;丹皮、玄参、紫花地丁、银花、连翘、皂角刺、生军清热利湿凉血,诸药合用,标本兼顾,内外兼治,故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