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伤寒、渴不欲饮、气分湿

【医家】张震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湿、伤寒、渴不欲饮、气分湿热、湿热内蕴、四肢无力、脘闷腹胀、脘闷纳呆、脉濡数、苔白腻、多汗、恶心、发热、腹泻、高热、秽浊、愈后、伤阴、尿黄、鼻衄、失眠、心悸、湿热、闷胀、郁、燥、
【内容】
杨某,女,19岁。
主诉及病史:1个月前曾患肠伤寒,愈后2周再度发热,血培养检出伤寒杆菌。复经西医治疗周余,但高热(40~41℃)持续不退。
诊查:现症脘闷纳呆,渴不欲饮,多汗,恶心;腹泻水样便,每日3~4次;鼻衄,尿黄,心悸,失眠;苔白腻心垢,脉濡数,左关略强。
辨证:证属气分湿热,秽浊阻中。
治法:治拟清热渗湿,辟秽畅中,予芳化淡渗、清热祛湿之品。
处方:银花15g佩兰叶12g竹叶5g茯苓20g苡仁18g厚朴10g白蔻仁10g滑石12g炒白茅根15g服药1剂后,体温由40.3℃降至38℃,但腹仍闷胀,上方去银花、竹叶,加木香5g、白扁豆12g、炒麦芽15g,再服药1剂。此后体温未超过37℃,苔转薄白,脘闷腹胀减轻,胃纳增加,仅大便微溏,四肢无力。改予参苓白术散善后,4剂痊愈。
按语:本例以渗湿清热法取效。所谓渗湿清热,即予淡味渗利及清热药以消除郁阻于体内之湿热。此法祛湿并不以利尿为主要手段。因湿热内蕴,过于通利小便会徒伤阴液,热易化燥,故只宜芳化淡渗,轻宣湿邪,兼以清热,分消邪势。故常与化湿畅中等法合用而增强疗效。渗湿一般可选苡仁、通草、茯苓、大豆黄卷、冬瓜皮、扁豆衣等,清热可用灯心草、桑白皮、茵陈、白茅根等。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