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喘、哮、气急、痰热壅肺

【医家】毕小利
【出处】橘井流芳——上海曙光医院经典医案赏析
【关键词】痰、喘、哮、气急、痰热壅肺、脾肺两虚、纳差、神清、喘息、肺热、短气、支气管哮喘、倦怠无力、动则尤甚、脉细无力、苔黄腻、舌淡红、苔薄腻、脉滑数、湿啰音、咳痰、喘促、咳嗽、气喘、气促、气滞、舌脉、痰多、痰黄、温燥、哮喘、胸闷、虚咳、炎症、阳虚、阴虚、舌红、虚、郁、
【内容】
黄某,男,70岁,退休。2009年1月29日因“喘息气急伴喉中哮鸣有声1周”初诊。


患者既往哮喘史60年,每遇棉絮、粉尘后易发。1周前受凉后出现气急胸闷,伴有咯痰,黄脓痰为主,咯痰不畅,曾静滴头孢呋辛抗感染、地塞米松抑制炎症、喘定平喘。目前喉中哮鸣有声,痰多色黄,伴有气急,动则尤甚,言语可连续成句,纳一般,寐可,大便坚硬难解,小便畅。
体检:神清气促,两肺呼吸音粗,可及呼气相哮鸣音,未及湿啰音,心率82次/分钟,律齐,未及杂音。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中医:哮证(痰热壅肺);西医:支气管哮喘。
【治则与处方】清热宣肺,化痰平喘。处方为定喘汤加减:
白果9g,麻黄9g,桑白皮12g,沥半夏9g,厚朴12g,苏子12g,桃仁30g,射干15g,细辛9g,款冬花12g,紫菀12g,地龙5g,黄芩20g,开金锁20g,甘草6g,杏仁30g。7剂。


〈二诊〉患者气喘较前好转,短气声低,仍有咳嗽咳痰,痰黄白易咯,量少,胃纳差,寐一般,倦怠无力,大便软畅,小便可。
体检:神清,气平,两肺呼吸音略粗,可及散在哮鸣音。心率80次/分钟,律齐,无杂音。舌淡红,苔薄腻,脉细无力。脾肺两虚证,治以补脾益肺,止咳化痰。处方:

太子参30g,山药12g,白芍12g,黄芪20g,白扁豆10g,黄芩10g,枳壳9g,桔梗6g,紫菀12g,款冬花12g,陈皮9g,沥半夏9g,百部12g,五味子6g,甘草6g,白术12g。7剂。
【治疗效果】患者气急喘息喉中哮鸣消失。
【按语】患者证属热哮,舌脉均属痰热壅肺之象。麻黄辛微苦而温,宣肺平喘,白果甘苦涩平,敛肺平喘,两者相合,一开一敛调节肺气;桑白皮、黄芩、射干、地龙、开金锁清泄肺热;苏子、半夏降气化痰;半夏苦辛温燥,化痰散结降逆,厚朴苦辛而温,行气开郁,两药为伍,一行气滞,一化痰结;款冬、紫菀、甘草化痰止咳;桃仁、杏仁合用有平喘止咳之效。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患者脾肺两虚,故神倦纳差,短气声低,予白术、黄芪益气固表;山药既补脾肺之气,又益肺肾之阴,配太子参、五味子治肺虚咳喘;黄芩、半夏清泄肺热;百部、款冬、紫菀化痰止咳;枳壳、桔梗一升一降,宣通肺气。《景岳全书·喘促》中“扶正气者,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攻邪气者,须分微甚,或散其风,或温其寒,或清其痰火,然发久者,气无不虚……或攻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此为哮证辨治要领,临床应用的准则。


(毕小利医案,宋海峰整理)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