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肿、腹水、腹胀、血瘀、湿
【医家】李振华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脾肿、腹水、腹胀、血瘀、湿、气滞、湿阻、瘀、郁、小便短少、右胁隐痛、滞气、倦怠乏力、精神不振、腹痛腹泻、慢性肝炎、疼痛加重、恶心呕吐、午后尤甚、下肢浮肿、不思饮食、小便不利、肝脾肿大、脾阳虚、肝硬化、肾阳虚、胃肠炎、苔白腻、脉弦缓、消瘦、浮肿、矢气、泄泻、劳累、肝炎、臌胀、黄疸、青筋、嗳气、积、聚、虚、
【内容】
李某,女,30岁。
初诊:1974年4月8日。
主诉及病史:4年前患肝炎,经县医院治愈。但稍劳则右胁隐痛,食欲欠佳。去年夏天因过食冷食,腹痛腹泻,日泻10余次,为稀水样便,伴恶心呕吐,经本地保健员按“胃肠炎”治疗好转。其后出现腹胀,每日排便2次,便中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至今年2月,腹胀及右胁疼痛加重,小便短少色白,下肢浮肿。经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肝脾肿大,伴有腹水。中西药治疗月余,腹水消失,唯脾肿大达14cm,转经数院,皆欲施脾切除术。病人畏惧,乃四方求治,经人介绍来诊。因途中劳累,腹水又起,腹胀难忍,午后尤甚,嗳气矢气,倦怠乏力,不思饮食,小便短少。
诊查:腹膨隆,皮苍黄,青筋微露,双下肢凹陷性浮肿,颈胸部有少许散在蜘蛛痣,肝肿大胁下6cm,脾肿大胁下14cm,精神不振,言语低微,面容消瘦,面色暗黄。苔白腻,质淡红稍胖,脉弦缓。
辨证:肝脾失调,湿阻血瘀。为臌胀(晚期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
治则:调理肝脾,利湿化疲。
处方:当归12g白芍15g白术10g云苓20g柴胡6g香附9g郁金9g青皮9g腹皮12g丹皮9g元胡9g山甲9g鳖甲15g丹参15g牡蛎15g甘草3g上方药服6剂,腹胀减轻,小便仍不利,加猪苓15g,车前子24g。继服药6剂,腹胀大减,饮食转佳,小便自如。唯脾肿大不减,汤剂中加元胡9g,桃仁9g;配服鳖甲煎丸,每次60丸(小水丸),日服3次。病人在郑州服药20余剂,回家续服药80余剂,来郑州检查时,脾肿大回缩8cm。守方守法,并视病证变化而加减用药,经治1年余,前后服药300余剂,于1975年8月4日复查,脾仅在深吸气时于胁下触及边缘,诸症全消。1981年底随访,诸症未复发。
附:治疗前后实验室及超声波检查比较1.实验室检查项目 黄疸指数 麝浊 脑絮谷丙 总蛋白 白蛋白治疗前 6U 12U (++) 108U 4.5g% 2.9g%治疗后 4U 6U (-) 40U 6.1g% 3.9g%项目 球蛋白 红细胞(/mmˉ3) 白细胞(/mmˉ3) 血小板(/mmˉ3) 血色素治疗前 3.6g% 320万 2400 8万 7.8g%治疗后 2.7g% 450万 5200 10万 11g%2.超声波检查项目 肝脏 脾脏 波型上界 肋缘下 剑下 横径 厚度 胁下治疗前 第5肋间 4cm 6cm 7.9cm 6cm 12.5cm 密集微波,中量腹水液平段治疗后 第5肋间 平 1cm 7cm 3.5cm 1cm 密集低小微波
按语:本案先因慢性肝炎而致右胁隐痛、食饮欠佳;复伤于冷食,脾胃受损,泄泻不已,久则脾不运化,湿浊停聚,进一步阻滞气机。肝气不疏,一方面可致血瘀,血瘀亦可加重气滞;另一方面克犯脾土,而脾愈虚则水湿阻滞气机使气滞更甚,彼此恶性循环。脾阳虚久,不能游溢精气于肾,致肾阳虚,终至水液不能施泄,小便不利。至此,气滞、血瘀、水裹于腹中,诸症蜂起。因本例以肝脾失调为主要病机,故治疗重在协调肝脾。方中归、芍、柴胡、香附、郁金、青皮等疏肝健脾、散郁利水;术、苓、泽泄、木香、厚朴等健脾利水、化气行湿;鳖甲、山甲、丹参、牡蛎等软坚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共奏调理肝脾、利湿化瘀之功。当腹水消、主症缓而脾肿大为主时,加用鳖甲煎丸以行气活血,祛瘀利水,则消癥化积之功倍增,且符合“肝脾失调,湿阻血瘀”这一病机。本病为慢性病,因而在治疗时宜守方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