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外感风热、时

【医家】汪渭忠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外感风热、时毒、痄腮、痛、发热恶寒、口渴欲饮、食欲不振、小便短赤、全身不适、苔薄黄、脉浮数、虾蟆瘟、耳下肿、头痛、肿胀、温毒、表证、寒热、风热、肿痛、发热、
【内容】
胡某,男,5岁。
初诊:1983年3月12日。
主诉及病史:左侧颌颐部漫肿2天。
诊查:按之酸痛,伴微寒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小便短赤,脉浮数,苔薄黄。
辨证:痄腮(流行性腮腺炎)。外感风热时毒,蕴结于少阴、阳明之络而成。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处方:桑叶6g野菊9g银花9g荆芥3g蝉衣3g连翘6g炒栀仁5g黄芩5g薄荷3g地丁草6g炒牛子6g板蓝根15g 2剂
外敷:祛风膏加紫金锭、皮硝,两天1换。
二诊:寒热退清,腮肿基本已消,患儿口渴欲饮。仍守上方加花粉9g,再行2剂。外敷药同上。4日后诸症悉退,腮肿全消而愈。
按语:痄腮俗称“虾蟆瘟”,相当于西医的流行性腮腺炎,患于腮之一侧或两侧,肿胀很快,是冬春季节的一种流行病,儿童感染者为多。本病为外感风热时毒,病邪由口鼻而入,首犯肺卫,故症见发热恶寒、头痛等表证,以后温毒之邪壅阻少阳、阳明,以致两侧耳下肿胀疼痛。故用牛蒡、荆芥、蝉衣、薄荷、桑叶疏散风热,又用野菊、银花、地丁、公英、板蓝根、黄芩等清热解毒,消散肿痛。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解毒消炎之效。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