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薄黄、脉数、高热、发热、

【医家】夏奕钧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苔薄黄、脉数、高热、发热、舌红赤、伤寒、舌红、痰热、痰、燥、淋、热陷厥阴、口渴、风火、伏暑、汗出、积滞、痉厥、神昏、心烦、肿胀、结肠、痛、
【内容】
郑某,女,19岁。
初诊:1975年10月5日。
主诉及病史:发热再发两周。于9月中旬因持续高热住院治疗,诊断为“肠伤寒”。热退后出院,遂日服红枣、桂圆及麦乳精等滋补之品。间数日,高热再起,诊为伤寒复燃,以银翘散加减结合抗生素治疗,未见好转。
诊查:形体瘦削,面色?白,唇红如朱;咽内红痛,颈旁淋巴结微肿,发热夜重(39.8℃),口渴频饮,心烦,便行不畅,小溲短赤,舌红尖有紫红点,苔薄黄不燥,两脉数疾。
辨证:伏热内发,阴津耗伤。
治法:撤热保津,凉肝化痰。
处方:鲜石斛30g石决明30g(先煎)天花粉10g川贝母10g黄连3g黄芩10g黑山栀10g丹皮6g玄参15g瓜萎仁15g枳壳12g滑石15g 2剂
二诊:10月7日。药后汗出涔涔,高热衰减(38.3℃),烦定,渴稀,咽红已淡,颈旁核块亦软,大便畅行垢污如酱,舌红赤苔薄黄,脉数疾略和。原方去瓜萎仁,两剂。
三诊:10月9日。发热已退,渴正,咽红淡,舌红赤已淡,苔薄黄,脉数未尽和。仍当清热生津凉肝。
处方:鲜石斛20g石决明30g(先煎)黄连2g黑山栀10g丹皮6g瓜萎皮10g玄参15g南沙参15g滑石15g枳壳10g 3剂
按语:本例发于晚秋,实属“伏暑”。是证炉烟虽熄,但灰中有火,而早进滋补,助热生痰,则里热勃发之祸不旋踵矣。其脉来数疾,舌红尖有紫点,显示邪火炽盛,有劫津燎原之势;颈部淋巴结肿胀,系痰热升窜少阳之络。此证传变迅速,极易热陷厥阴,出现神昏痉厥之变端。方取鲜石斛、连、芩甘寒苦寒并用,旨在清热救阴;石决明、黑栀、丹皮、玄参、花粉、贝母、瓜萎仁等,以泄降风火,清化痰热;因苔呈薄黄而不燥,而非有形之积滞内结肠胃,故不宜攻夺。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