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悸、惊恐、心悸、四肢乏力
【医家】王宗学
【出处】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关键词】惊悸、惊恐、心悸、四肢乏力、面色无华、气血不足、舌苔薄白、舌质淡红、烦躁不安、食欲减退、素体虚弱、头晕失眠、心胆气虚、心悸不宁、心虚胆怯、身体消瘦、虚、痛、
【内容】
惊悸
张××,男,56岁,技术员。1981年7月10日初诊。
主诉惊恐心悸5个月余。
病史5个月前因车祸受惊所致。车祸后患者短时间意识不清,待清醒后常常心悸不宁,惊惕易恐,头晕失眠,食欲减退,四肢乏力,烦躁不安,诊断为“精神异常”,曾以多种镇静药物治疗未能获效,凡听到异常声音,遇到紧张的场面、看紧张的电视、电影等便立即发病。
检查身体消瘦,面色无华。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象弦细无力。
诊断惊悸(精神异常),心胆气虚型。
治疗安神镇惊,养血宁心。
取穴:内关、神门、气海、中脘、足三里、心俞、肝俞、胆俞、脾俞。
耳穴:神门、皮质下、脑点、心、胃。
操作:内关、神门、心俞、肝俞均用泻法,余穴均用补法。耳穴各点贴以王不留行,嘱患者每日自己压按3次。上述穴位轮流使用,每日1次,留针30分钟。
经过1次治疗后,惊悸好转,当晚即可入睡。连续治疗10次,诸症消失,精神状态良好,为巩固疗效继续治疗10次而痊愈。经半年随访未复发。
按语惊悸之证多因素体虚弱,心虚胆怯,耳闻巨响、目见异物、遇险临危、感受惊恐,致使心悸神摇而不能自主。《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依,虚无所定,神无所归,故气乱矣”。
患者素体失养,气血不足,突受惊恐,惊气入胆,而致肝不藏魂,神不守舍,以安神镇惊、养血宁心之法。内关、神门、心俞、肝俞以安神镇惊,调补心血,胆俞以祛怯,中脘、足三里、脾俞、气海健脾和中,培补元气,诸穴相伍,加之以补泻手法,故奏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