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湿热、湿、脾虚、舌苔

【医家】董廷瑶
【出处】董廷瑶医案
【关键词】黄疸、湿热、湿、脾虚、舌苔黄腻、瘀热内郁、湿热蕴毒、胃纳不佳、舌苔薄腻、脉弦数、湿阻、实火、胎黄、便泄、腹软、腹满、病后、瘀、
【内容】
林某,男,2个月
初诊(1973年7月6日)
初生胎黄,目睛黄深,肤黄如金,大便色白而不畅,溺如柏汁而短少,舌苔黄腻,脉弦数,胃纳不佳,腹满,按之尚软。西医诊断为阻塞性黄疸。来势属重,询之孕时酒肉炙不节,湿热瘀蕴内伏,亟须茵陈蒿汤加味主之。

茵陈12克 栀子9克 大黄3克
赤苓6克 猪苓4.5克 泽泻6克
生甘草1.8克 川柏4.5克 条芩4.5克

三剂
二诊(7月9日)
药后便下通畅,粪色稍黄,小溲通赤,黄疸较退,舌苔薄腻,能进乳食,续进渗利湿热。
原方去大黄,加滑石9克(包),青陈皮各3克,四剂。
三诊(7月13日)
湿热下渗,病情迅速好转,黄疸基本消退,小溲淡黄,大便时有白色,日三二次,腹软纳和,兹拟健脾以运余湿。
陈皮3克 焦白术9克 赤苓9克
茵陈9克 煨木香3克 炮姜1.5克

清甘草2.4克 楂肉炭9克 炒米仁9克
泽泻9克五剂
四诊(7月18日)

黄疸已退,面色转润,乳食正常,小溲清长,便下色黄,日有三次。是病后脾虚,治宜调扶,以善其后。
上方去茵、楂、泽,加党参6克,淮山药9克,七剂。
药后病即告痊。
【按】以上三例都是新生儿黄疸,但症情有所不同,其黄疸程度亦有浅深。第一、第二例均为胎湿阻滞,但例一肤目均黄,湿热较浅,仅用茵陈四苓加味,重在渗利湿邪;例二黄染不显,湿热深固,根据症状乃以疏肝理气使湿热松化,得到外泄;例三由于胎孕时酒肉熏蒸,蕴毒更重,深黄如金,瘀热内郁,故以茵陈汤合栀子柏皮汤以泻实火,使湿热蕴毒下达,病乃得愈。但本病在湿祛黄退之后,每现脾虚便泄,此时应注意调扶脾胃,以促进后天生化之源,这一善后之法不可不知。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