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搐、风寒湿邪、筋脉失养、

【医家】张琪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抽搐、风寒湿邪、筋脉失养、苔腻、脉弦细、舌紫、胸闷、瘈疭、痰热、苔白、痰、角弓反张、手足厥冷、胸闷不适、血虚寒凝、四肢厥冷、脉沉弦、吐涎沫、风火、肝风、脉痹、热病、脉弦、满闷、气郁、胸满、脉沉、虚、瘀、郁、
【内容】
王某,男,27岁。
初诊:1984年12月16日。
主诉及病史:5年前因感受风寒之邪而发生抽搐,初发病时正于行走间,开始发作时自感下肢活动困难,随之不能行走,逐渐延至手臂。抽搐时无角弓反张及口吐涎沫症状,意识清楚。以往半月左右发作1次,持续1~2小时,近1年发作频繁,3~5天发作1次,持续半小时左右。发病前自觉心胸满闷压抑,随之发病。曾做脑电图,未见异常。
诊查:舌紫苔腻,脉沉。
辨证:为风寒之邪深入经隧,筋脉失养。
治法:治宜温经通阳,驱风散寒,以小续命汤化裁。
处方:桂枝20g附子10g川芎15g麻黄10g党参15g白芍15g杏仁15g防己15g防风10g黄芪30g甘草10g僵虫15g
二诊:12月23日。服前方药6剂,抽搐减轻,1周内只发作1次,但时间延长到1小时左右。此外邪得除,经脉稍通之兆。苔腻、脉沉弦。乃邪气内郁肝胆,肝风与痰热交阻,宜疏肝化痰、泄热熄风之剂。
处方:桂枝20g白芍20g柴胡15g龙骨20g牡蛎20g大黄7.5g半夏15g黄芩15g甘草15g丹参15g僵虫15g
三诊:1985年1月13日。服前方药12剂,自觉症状大为好转,抽搐时间明显缩短,约10~15分钟。近2日自觉稍有胸闷不适,但未抽搐,手足厥冷。舌紫、苔白、脉弦细。此肝经血虚寒凝,不能充达四末所致,治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处方:桂枝15g白芍20g当归20g细辛5g甘草10g木通10g大枣8枚红花15g赤芍15g丹参20g鸡血藤30g半年后其亲属告知,服上方药后一直未发病。
按语:抽搐,又名瘈疭,常见于热病过程中,为风火相煽、热灼津液、筋脉失养所致。除此之外,风寒湿邪外中亦可发生瘈疭,由于风寒湿邪外中,深入经隧,经脉痹阻,筋脉失养而致。本案即居后者,故先以小续命汤驱逐风寒湿邪、温通经脉、柔养筋脉。服药后发作次数减少而时间延长,发作前胸闷气憋,苔腻脉弦。分析病机,前药外邪虽除,而肝胆气郁与痰热交阻,故发病前先胸闷气憋,继之即抽搐发作,因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疏肝泄热、化痰熄风,从内风论治。服药12剂,胸满大减,抽搐基本得以控制,但又出现四肢厥冷、苔白脉弦细证候,又属肝虚血凝,不能充达四末。改用当归四逆汤加活血化瘀之品,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以收全功。本案共诊三次而三易其方,立方遣药是根据不同阶段的证候,运用医者的临床经验,选择相应的辨证方法,予以有效的治法及组方,体现了中医辨证的灵活性。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