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瘀、痰、湿、舌淡红、苔

【医家】孔昭遐
【出处】孔昭遐验案选粹
【关键词】积、瘀、痰、湿、舌淡红、苔薄白、指纹淡、小儿、湿痰、腹泻、哭闹不安、面色少华、脾肾不足、脾肾亏虚、脾肾两虚、气血亏虚、肾气不充、脑萎、食少、痰浊、解颅、消积、肾虚、
【内容】
孔某,男,9个月。1996年6月20日。

代主诉头颅内积水1月余。
初诊一个月前无特殊诱因下,发现患儿囟门突出,哭闹不安,5月12日颅脑CT示:脑室略大,双颞颅骨内板下方见“M”形低密度,外侧裂略宽,中线无偏移,意见:硬膜下积液。遂至儿科住院,先后经囟门穿刺抽液3次,但抽液后数日,积液又复增多,累抽累长,请笔者会诊,加用中药治疗。诊见患儿囟门大而饱满,两天前刚抽过液,乳食少进,二便尚调。舌淡红,苔薄白,指纹淡青沉伏。按证乃水湿痰瘀,上泛清空,治拟渗湿涤痰,活血化瘀。
处方(1):

胆南星2g 天竺黄3g 广陈皮3g 清半夏3g 象贝母4g
全当归4g 西赤芍3g 粉川芎2g 宣红花2g 桃仁泥3g


紫丹参9g 云茯苓6g 生甘草2g
水煎两汁,混合后,分3~4次喂服。

处方(2):

水蛭50g,研细末,过80目筛,每服1g,开水或药汁送下,一日2次。
二诊(1996年7月19日) 自服中药后未再需要囟门抽液,上方服1个月,复查颅脑CT,颅内未发现明显异常密度影,脑室系统规则,中线结构无移位,额颞部蛛网膜下腔增宽,脑沟增宽,前纵裂增宽,两侧裂亦增宽。意见:脑发育不全。纳食尚可,近日受凉,腹泻3次,舌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紫。药效显著,积液已消,当加补肾益脑之品。处方:

(1)上方去桃仁、红花。加制首乌4g、枸杞子5g。服法同前。
(2)水蛭100g,研细末,服法同前。


(3)黄连素50mg,一日3次。

三诊(1996年10月4日) 守原方连服2月余,复查颅脑CT片示:颅内示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区,各脑室、脑池未见明显异常,两额叶为主可见脑沟影增宽,蛛网膜下腔宽大,中线结构居中,脑颅骨未见明显异常。意见:脑萎缩。纳食、大便尚调,夜尿较多,一夜4~6次。面色少华,舌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紫。硬膜下积液已消,脾肾亏虚未复,治当补脾肾,益气血,以促进大脑发育,膏方调治。处方:
生黄芪300g 太子参150g 全当归100g 大熟地100g 西赤芍100g


粉川芎80g 紫丹参300g 制首乌120g 甘枸杞150g 桑寄生150g
厚杜仲150g 沙苑子150g 莬丝子150g 山茱萸120g 怀山药200g
覆盆子300g 桑螵蛸300g 益智仁100g 炒白术100g 云茯苓150g


广陈皮100g 胆南星60g 天竺黄100g 石菖蒲100g 炙甘草80g
东阿胶200g 饴糖500g

上方熬煎成膏滋药,每服1匙 ,开水冲服,一日2次。
四诊(1997年3月7日) 患儿经以上治疗,复查颅脑CT示:未发现明显异常。智力正常,唯缺钙明显,囟门仍较大。1998年10月17日来复查,患儿智力正常,很机灵,唯身材矮小,平时容易腹泻,夜尿较多,仍属脾肾不足,再予膏方调补。处方:
原方去胆星、天竺黄、赤芍,加杭白芍150g。熬煎成膏滋药服用。

治疗结果(2011年2月9日) 再次来复查,患儿已15岁,智力正常,学习成绩尚好,唯身材矮小,仅1.45米,嘱其至内分泌科作有关检查,未发现异常,因其父身材亦很矮小,其母亦不高,考虑与家族遗传因素有关。

【孔按】 先天性硬膜下积液,属于中医学“解颅”范畴。多因父母气血亏虚,以致小儿肾气不充,脑髓不足,肾虚火不生土,致脾肾两虚,运化失健,水湿久积生痰,水湿痰浊上泛于脑,致脑络阻塞,发为颅内积液,因积液压迫,脑髓发育受阻,导致大脑发育不全,日久必将影响小儿智力,故首应先消积液,采涤痰化瘀之法。涤痰渗湿可以祛颅内痰浊水湿,活血化瘀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既有利于祛除积液,又有助于脑髓发育。待积液消除后,即予补肾以填精髓,补脾以益气血,再加开窍益智之品,膏方治本,经过9个月的坚持治疗,大脑发育不全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复查颅脑CT竟已“未发现明显异常”。患儿智力及肢体活动均正常,只是身材矮小,可能是家族因素。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