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吐、反胃、结肠、脾胃
【医家】俞慎初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呕吐、吐、反胃、结肠、脾胃气阴两虚、虚、朝食暮吐、大便不通、恶心呕吐、四肢无力、腹中雷鸣、腹胀痛、腹胀、膈食、昏倒、便秘、脉微、润肠、舌绛、苔少、虚羸、压痛、口渴、郁、
【内容】
李某,女,28岁。
初诊:1966年5月26日。
主诉及病史:1959年施行阑尾手术,术后时觉腹胀痛伴恶心呕吐,屡经中药及针灸治疗,症状有所好转,唯呕吐仍旧。1965年赴广州某医院治疗,亦未见效验,呕吐依然如故,而体质日趋虚弱。于1965年年底进行×线胃肠钡剂透视,发现十二指肠球部粘连转位(幽门管及十二指肠向胃小弯侧移位)于结肠处结肠迂回呈重叠。局部有压痛。建议再行外科手术治疗。由于患者病经数年,体质虚羸,拒绝再行外科手术,而求诊于中医。
诊查:患者面色?白,气弱言微。据诉:呕吐已2个多月,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四肢无力,时时昏倒。近日竟至饮水亦吐,全赖滴注葡萄糖液以维持生命。口渴,腹胀,大便不通,舌绛苔少,脉微如丝。
辨证:此乃脾胃气阴两虚,升降失宜。
治法:法当滋养胃阴,和中降逆。拟《金匮要略》橘皮竹茹汤化裁为治。
处方:太子参12g麦冬12g麦芽12g代赭石15g枇杷叶9g姜竹茹9g赤茯苓9g黄芩9g陈皮6g生姜4.5g甘草3g另用西洋参3g炖冲服,嘱服10剂。
二诊:6月8日。上方药服至第6剂后,患者觉腹中雷鸣,腑气乃通,大便所下均如龙眼核样之坚硬物;呕吐锐减,食欲稍进,口已不渴。前方已见效机,乃守前法,于上方去生姜、黄芩,加火麻仁、郁李仁以润肠通便。再服6剂。
三诊:服药10余剂后,症状明显好转,呕吐痊愈,二便通畅,食欲增进,已能进稀粥,唯时觉腹稍胀。继于上方化裁进退。服药月余,诸症均失,体渐康复。随访10余年,呕吐从未再复发,偶有便秘及腹部不适,恒以二诊处方服药一二剂,大便即通畅,顿感舒适,而体质尤健于昔。
按语:本例患者系施行阑尾手术后肠粘连,致呕吐频作,经多方诊治未见显效,乃至食入则吐,病属反胃。虽王太仆有“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无火也”之说,即认为膈食属热,反胃属寒。但盛老治此反胃患者,不拘泥于此说,根据患者呕吐时久,胃阴耗损,升降出入失宜,食入则吐,水谷精微变化无源,胃气亦虚,治疗上弃温补而不用,选用《金匮要略》橘皮竹茹汤以滋养胃阴,加代赭石、西洋参以清补降逆,药仅10余剂,即化险为夷。再宗此法,灵活施治,病日有起色,最后不仅痼疾冰解,且体壮于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