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身麻木、头胀、郁、下肢沉
【医家】梁贻俊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半身麻木、头胀、郁、下肢沉重、脑血栓、颤抖、面神经麻痹、鼻唇沟变浅、运动迟缓、反射亢进、口角下垂、气滞血瘀、神志清楚、走路不稳、脉沉涩、脉沉细、脉沉缓、舌薄白、身颤抖、偏瘫、头昏、头晕、冷感、蓄血、风痰、肢麻、舌尖、瘀、燥、
【内容】
虞某,男,55岁,兽医。
初诊:1964年11月13日。
主诉及病史:右半身麻木伴偏瘫6个月。1964年2月,自觉受凉,头晕胀加重,右半身麻木。2个月后,右上肢麻木、下肢沉重。于同年4月22口在某医院诊为“脑血栓形成、继发帕金森综合征”。右半身轻瘫,治疗半年无效,来我院就诊。
诊查:现症:头昏胀,语言謇涩,口向右歪,右半身麻木,重刺激始能感觉。对寒冷感觉差,运动不灵。右下肢沉重。能行路但不灵便。睡眠不佳,因头胀之故只睡2小时,饮食二便佳,神志清楚,口吃走路不稳。身颤抖不已,右手为重,舌不能伸,行路不稳,需人搀扶,右手诊脉时需左手将其抬起。舌薄白苔,脉右沉细欲无,左沉缓细,右手凉。颅神经检查:左右眼视野均缩小,瞳孔圆形等大,眼球运动迟钝,右鼻唇沟变浅,右口角下垂,不能鼓腮,咬肌力弱,右侧面部感觉消失,左半身减退。浅感觉右半身消失、左半身减退。右上肢及右下肢关节动觉消失,未测音叉感及皮层感觉。右上肢自主运动减弱,右手有不自主颤动,拿物时颤动减轻,右上肢及右下肢肌张力增强,呈齿轮状,右上下肢肌力明显减弱,共济运动迟缓;右上下肢腱反射迟钝。右下肢Babinski征(±)、Hoffmann征(一)。
辨证:气滞血瘀阻经络,复受寒袭,风中于经络。
治法:益气化瘀通络。
处方:1964年11月13日~1965年1月12日治以补阳还五汤加熄风养阴之品,共服31剂未效。改以育阴熄风通络。
二诊:1965年1月27日~2月26日治以育阴熄风共15剂,诸症症状有所减轻,唯头胀、颤抖不减。
处方:败龟甲17g阿胶珠13g大熟地17g白附子33g白僵蚕17g全蝎13g蜈蚣5条钩藤33g当归20g郁李仁33g天麻13g牛膝20g服上方症状有所好转,继以上方加益气通络。
三诊:1965年2月27日~4月12日,腿活动轻便,手抬动灵活,食纳增,睡眠好转,可连睡3~4小时,手颤亦减,语言较前清晰,右手诊脉时可自行抬起,仍颤抖,脉沉细,右涩,舌尖部薄白苔,再以前方增其制,加活血益气之品。共服31剂。
处方:败龟甲40g阿胶珠33g大熟地25g白附子40g白僵蚕25g全蝎10g蜈蚣6条钩藤25g当归20g郁李仁33g天麻17g川牛膝50g桃仁33g草决明20g黄芪33g
四诊:1965年4月13日~9月23日,腿活动又较前轻捷,沉紧已减,手颤轻,头胀已轻,睡眠仍差,一夜常起坐数次,后期稍佳,脉沉涩后见沉缓,舌伸如前,行路已较前轻捷,不需人扶。治于前方中加重活血之药,稍加温通(加入抵挡汤),共服74剂。
处方:败龟板33g阿胶珠33g大熟地25g白附子33g白僵蚕25g全蝎10g蜈蚣6条钩藤50g郁李仁33g天麻17g怀牛膝40g草红花10g水蛭6g虻虫6g桂枝3g大黄17g黄芪33g
五诊:9月24日~11月1日,语言清晰,手颤显减近于正常,下肢活动轻便自如,脉沉缓。
处方:败龟板40g阿胶珠33g大熟地33g白附子33g白僵蚕25g全蝎10g蜈蚣6条钩藤50g川牛膝40g草红花10g水蛭10g天麻17g桂枝6g黄芪40g11月27日门诊检查:服上方22剂之后停药15天,复查神经系统改变:走路平稳,无口吃,无面神经麻痹现象,双上下肢肌力正常对称,腱反射亢进。血压130/80mmHg。
按语:该患者为脑血栓继发帕金森综合征,根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重用滋补厚味之品以填其阴,配牵正散加蜈蚣祛风痰、通经络,可防其辛燥,加抵挡汤逐蓄血,化脑中血栓,病势好转后加入黄芪、桂枝,补气温经而获效。使病残之人重获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