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白血病、气虚、淋、乏

【医家】裴正学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出血、白血病、气虚、淋、乏力、自汗、心悸、夜寐不安、舌红少苔、鼻衄、骨蒸、咳嗽、血虚、气阴两亏、血热妄行、心悸气短、出血症、胸闷、压痛、口渴、头晕、发热、痰、虚、少气乏力、脉细而数、余热未清、头晕眼花、少气懒言、压痛明显、头晕目眩、面色不华、夜热早凉、骨蒸盗汗、阴虚内热、体温下降、气阴两虚、脉沉细、脉濡细、脉细数、舌胖淡、舌质红、阴虚、斑疹、壮热、便血、无汗、喘息、多汗、恶寒、头昏、面红、感冒、目眩、汗出、畸形、少苔、伤寒、气短、贫血、脉散、气急、腹胀、湿、吐、衄、
【内容】
马某,男,17岁,战士。
主诉及病史:3个月前自觉头昏、乏力、皮肤现少许出血点。因日趋增多,更伴鼻衄、便血等,当地医院遂以“再生障碍性贫血”之初步印象于1967年2月1日转入某医院,经骨髓穿刺确诊“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在该院住院50余天,输血10余次,计3000ml,并服激素及6—MP等,仍未能控制病情之恶化,遂于同年3月15日转入我院。既往身体健康,曾患“伤寒”及时治愈。无放射线及有毒物质接触史。
诊查:体温38.5℃,脉搏112次/分,血压90/50mmHg。发育尚可,营养欠佳,神志清晰,查体合作。苍白,急性病容,全身皮肤黏膜可见散在性大小不等之出血点,压不退色。臀部及小腿外侧可见4cm×6cm及7cm×4cm两处出血斑。巩膜未见黄染。咽不充血,扁桃体不肿大。颈部柔软,未见畸形。胸廓对称胸骨压痛明显,两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鸣。心界不大,心律齐。P_2>A_2心尖区可闻及Ⅲ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腹胀,中腹部有压痛,肝脾未触及。四肢未见异常。病理反射阴性。化验:血象:红细胞90万/mmˉ3,血红蛋白19.2%,血小板10000/mmˉ3,白细胞1200/mmˉ3,中性18%,淋巴72%、单核10%,网织红细胞0.1%,出血时间5分20秒,凝血时间24秒。尿、粪常规均正常。骨髓穿刺涂片检查:标本号L-802,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3.1:1,白:红=27. 6:1,白细胞系统显著增生,主要细胞类型为单核细胞,其中原始单核细胞5.0%,幼稚单核细胞69.5%,成熟单核细胞6.0%,共计80.5%。各阶段幼红细胞共计3.5%,成熟红细胞形态基本正常,部分红细胞血红蛋白充填欠佳。未见巨核细胞。诊断意见: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非白血病型)。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辨证:气阴两亏,血热妄行。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降火、固表止汗、凉血止血。
处方:以Ⅰ号方ˉ(1)煎服,每日1剂。8剂后一般情况稍有改善,发热、汗出、口渴均较前减轻,出血症状亦较前好转。(其间输血两次,共600ml)4月5日复诊,症见夜热早凉,骨蒸盗汗,吐、衄、便等全身出血症状较前稍减轻。舌红少苔,脉仍细数。
辨证:余热未清、气阴两亏。气虚不能统血,阴虚不能制火。
治法:大补气阴,清热除蒸,佐以凉血止血,固表止汗之剂。
处方:用Ⅱ号ˉ(2)水煎服,每日1剂。共服10剂后,患者体温下降至正常,鼻衄停止,全身血斑及出血点渐呈干涸。一般情况亦逐日好转,并可在床下作轻微活动(其间亦输血两次,计600m1)。4月20日三诊,症见颜面苍白,少气乏力,心悸气短,夜寐不安,头晕目眩,骨蒸自汗。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气阴亏损,表里两虚,血不安神,浮阳外越。
治法:大补气阴,镇重安神,佐以固表止汗之剂。
处方:用Ⅲ号方ˉ(3)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40余剂。
四诊:患者一般情况明显好转。出血止、斑疹消,颜面稍稍转红,乏力、自汗、心悸、气短、夜寐不安等症状均有一定程度的减轻。(其间输血3次,共计800ml)6月25日,以继续大补气阴之法改用Ⅳ号方ˉ(4)煎汁收膏,日服2次,每次15.0g,开水冲服,共服3料,历时5个月余,至1967年11月,患者体力增加,颜面红润,食欲可,精神佳,发热、骨蒸、口渴、多汗诸症,均初步控制,只是偶有头晕、目眩、心悸。患者尚能从事轻微劳动。(其间先后输血5次,共计1200ml,西药仅使用维生素及泼尼松)血红蛋白持续维持在50%以上。于11月10号作骨髓涂片赴兰州医学院复查,并嘱其在兰期间,每日坚持服Ⅲ号方ˉ(3)1968年1月17日接该院内科张主任函云:“患者之骨髓象属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缓解期变化,除单核细胞各阶段尚有轻微异常外,其他各系统均恢复正常”。1968年元月18日患者返家继续服用中药。笔者于1月20日应邀赴患者家中诊视,见患者仍有颜面?白,伴乏力自汗,心悸气短,偶有牙AR出血及鼻衄,脉沉细,舌胖淡,给Ⅳ号方ˉ(4)配膏一料,白水冲服(服法同上),1968年3月9日,患者以感冒2天,胸闷咳嗽之主诉,二次入我院(住院号3102),体温39.2℃,胸闷咳嗽,痰中带少量血丝,前胸后背可见少量出血点,咽微红,扁桃腺不大,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胸骨有压痛,肝脾未触及,四肢未见异常,病理反射
阴性。血象:红细胞345万/mmˉ3,血红蛋白52%,白细胞3400/mmˉ3,中性56%、淋巴40%.单核4%。
诊断:(1)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缓解),(2)上感。入院后即给青霉素40万单位,链霉素0.5g,维生素B120mg,维生素C100mg,泼尼松20mg,咳必清2片。
诊查:症见壮热无汗,喘息不宁,头疼恶寒,舌红少苔,脉濡细。此系风寒犯表,热蕴肺经,气阴两虚之证,法当解表清里,益气养阴。投以V号方ˉ(5)水煎服,每日1剂。服4剂后,一般情况好转,体温降至37.5℃,咳嗽止,痰呈泡沫状,未见血丝。3月15日起改用Ⅲ号方ˉ(3),服40余剂,患者除时有头晕、心悸外,其他症状完全消失,于1968年5月18日出院。出院后在家继续服Ⅲ号方ˉ(3)达60余剂,身体恢复健康,于1968年7月重返工作岗位。1973年春,笔者随访了患者,时患者在金塔县农建三团任班长,精力充沛。当时(1973年3月24日)血象:红细胞420万/mmˉ3。血红蛋白82%,血小板20万/mmˉ3。白细胞5600/mmˉ3,中性65%、淋巴33%,单核2%。当时(1973年3月26日)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白:
红=1.96:1,粒细胞系统中幼粒至带状核阶段比例稍低,幼稚单核细胞及单细胞比较偏高(共17.8%,其中幼稚单核为3.8%)淋巴系统基本正常,红细胞系统基本正常,全片见成熟巨核细胞三个,无血小板形成征象,成熟红细胞形态如常,血红蛋白充填良好。两次住院血象变化情况见表1、表2。表1分类% 血小板/mmˉ3日期 红细胞/mmˉ3 血红蛋白% 白细胞/mmˉ3中性 淋巴 单核67.3.15 90 19.2 1200 18 82 100004.5 120 25 1750 20 72 84.22 200 32 2100 20 70 105.2 240 40 2120 38 58 6 250008.4 320 62 3450 6200011.2 360 61.5 3250 49 48 3表2分类日期 红细胞万/mmˉ3 血红蛋白% 白细胞/mmˉ3 血小板/mmˉ3中性 淋巴 单核68.3.9 345 52 3400 60 404.9 420 67 4100 62 30 8
按语:白血病是骨髓造血功能恶性紊乱之疾患,祖国医学对此病尚无专门命名,此例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愈,关于中医中药对本病的作用,笔者有下列体会。本例患者自始至终具有明显的气虚证候,如面色不华,自汗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眼花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虚必然导致血虚,因此在此例病程之中期,出现心悸气急,夜寐不安等血虚证候。前贤注《黄帝内经》说:“气为阳,血为阴”“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气虚与血虚相互促进,使病程急剧进展,最后发展至阴虚内热,血热妄行;气虚阳脱,不能统血的程度。在这一系列病机的形成中,最早出现的气虚,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治疗此病必须紧紧抓住补气这一环,才能达到治本的目的。拙拟5个方剂,均以补气为主,选用了大剂参须、潞参、太子参、黄芪等补气药。气是什么?用现代医学观点来看,它可能是机体生理功能和防卫力量等一切正常功能活动的总概念。《黄帝内经》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可知通过全力补气,机体自身的抗病功能,可能得到充分的动员;造血系统的生理机转,指望得到进一步提高,这是治愈本病的主要因素。在补气的同时,还必须养阴,祖国医学的养阴,包含有增加血液、水分、营养之意,这些物质是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先决条件。补气与养阴相配合,才能相得益彰,功效卓著。在拙拟5个方剂中,均包含有类似六味地黄汤的组成,查六味地黄汤,系宋代钱乙为补阴而专设,有“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显著疗效,所谓“壮水之主”指补益肾阴而言,“主骨”“骨藏髓”,六味地黄汤既补肾阴,能否对骨髓造血有所补益,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除参类补气,六味益阴,方中尚包含着麦冬、五味子二药,此二药与参类配合,是唐代医家孙思邈所定之生脉散,为益气养阴之名方。用于本病可助参类以补气,助六味以养阴,使益气养阴之力更专。Ⅰ号方中加入“白虎”以清热,犀角以凉血;Ⅱ号方中加入青蒿鳖甲以去余热除骨蒸;Ⅴ号方中用麻桂以解表散寒,这些都是适当的对证加减。附(1)Ⅰ号方:生石膏30g知母12g粳米9g人参须15g棕炭15g北沙参30g潞党参30g犀角(水牛角代)9g元参15g生地30g丹皮9.0g山药15g山萸肉30g龙骨15g牡蛎15g五味子3g浮小麦30g(2) Ⅱ号方:青蒿15g鳖甲15g知母15g鳖血炒柴胡15g人参须15g棕炭15g北沙参30g潞党参30g犀角(水牛角代)9g生地30g白芍30g丹皮9g山药15g山萸肉30g龙骨15g牡蛎15g五味子3g浮小麦30g(3) Ⅲ号方:人参须15g北沙参30g潞党参30g山药15g白芍15g生草9g麦冬9g生地30g龙骨9g牡蛎30g五味子3g酸枣仁9g山萸肉30g浮小麦30g大枣10枚(4) Ⅳ号方:台党参90g太子参90g北沙参90g元参90g生地15g熟地15g寸冬90g白芍90g枸杞子90g首乌90g山药90g山萸肉90g玉竹90g百合90g当归90g去心白莲子120g白薇45g白术90g炙甘草90g牡蛎90g酸枣仁90g柏子仁90g红枣250g五味子15g炒丹皮45g炙黄芪150g上药共煎4次,浓汁为膏,加入阿胶15g龟甲胶15g红糖2kg烊化入膏,空腹开水冲服,每服15g(5)Ⅴ号方:麻黄15g桂枝15g杏仁15g甘草15g黄芩9g地骨皮9g桑白皮9g人参须15g北沙参15g潞党参15g山药15g白芍15g炙草9g麦冬15g五味子3g生地30g山萸肉30g犀角(水牛角代)9g丹皮15g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