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热、发热、瘀血、烦热、干

【医家】高忠英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低热、发热、瘀血、烦热、干燥、口干、心悸、自汗、瘀、下元虚寒、倦怠乏力、少腹冷痛、五心烦热、阴虚发热、真寒假热、有瘀点、半产、血虚、脉细、易怒、月经、烦满、燥热、无热、虚、痛、
【内容】
袁某,女,38岁,已婚。
初诊:1969年10月10日。
主诉及病史:低热待查2年。初因经血过多,于外地某医院行刮宫治疗,不幸造成子宫破损,前后进行2次修补手术,遂有低热发生,体温波动于37.5~37.8℃之间,屡经中西医治疗
不效。现症:身体燥热终日不休,午后及夜间尤甚,发热时心中灼热,口干思冷,手足心蒸热喜置于墙壁凉处,烦急易怒,少腹冷痛,食冷物则痛即加剧,心悸自汗,寐多惊梦,倦怠乏力,月经数月偶汛,量少色黑。
诊查:面色黯,舌质胖淡水滑,隐有瘀点,脉象细涩,尺肤少温。
辨证:下元虚寒,瘀血内闭,阴盛格阳,真寒假热。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调营,引火归原。
处方:吴茱萸10g上肉桂6g全当归12g京赤芍15g荆三棱10g炙黄芪25g粉丹皮10g真阿胶10g(烊化兑服)经四诊,上药共服20剂,低热及五心灼热皆止,烦热思冷的现象亦消除,续经2个月的治疗诸症好转而恢复工作。追访数年虽虚证未能尽复,但上述诸假热现象未再发生。
按语:本例见症复杂,极易与阴虚发热(五心烦热,夜间热甚)或血虚发热(口干,自汗,心悸,脉细)相混淆。根据《金匮要略》“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结合《金匮?妇人杂病》中“暮即发热出品少腹里急,手掌烦热,唇口干燥……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的经旨,选用温经汤加减,使寒散瘀化,假热随之消除。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