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木、痛、汗少、痿、麻木不

【医家】钟梅泉
【出处】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关键词】麻木、痛、汗少、痿、麻木不仁、肌肤麻木不仁、虚、运动障碍、反射消失、半身麻木、脉细弦、苔薄、乏力、结节、身痛、指痛、烫伤、头晕、无汗、心烦、舌淡、
【内容】
痿证(脊髓空洞症)
张××,男,39岁,干部。1981年7月初诊。
主诉右半身及头部麻木不知温4个月。
病史患者4个月前右手指开始疼痛,运动欠灵活,并感无力。随后右半身以及右侧头部麻木,洗热水澡部分皮肤不知温热。出汗少,头晕,步履乏力。曾在北京三个医院神经科检查诊断为脊髓空洞症。服中西药,理疗等未收效。性急心烦,纳谷尚佳,夜尿1~2次,大便如常。
检查血压17.3/12kPa(130/90mmHg),眼底正常,瞳孔等大,对光反应佳,角膜反射右侧低于左侧;面部痛温觉右侧明显减低,出汗少。脊柱略向左侧弯突,咽反射灵敏,右手握力差。颈椎2~胸椎12右侧痛温觉明显减低,腱反射活跃。颈椎及胸椎两侧可摸到条索。舌淡,苔薄根腻,脉细弦带滑。
诊断痿证(脊髓空洞症)。
治疗益气补血,滋肾平肝,温通经络。
取穴:脊柱两侧、麻木皮区、阳性物处。
配穴:中脘、心俞、肾俞、肝俞。
操作:梅花针法,叩打。
重点叩打颈部、胸腰部、大椎、中脘、患肢指尖1周放血2次,麻木皮区作诱导刺激。
经治5次后,右半身出汗较前多,手指痛减轻;治疗15次后,症状继减,出汗增多;治疗80次后,手指已不痛,右半身麻木亦轻;治疗122次后,疼痛及麻木感均消失,洗热水澡皮肤基本正常。
检查角膜反射已一致,右侧面部除鼻唇周围痛觉较左侧差些外,其他部位痛温觉正常;右半身痛温觉减低区已缩小为颈4~胸5节段皮区,双侧出汗已相同。
共治疗141次,停诊观察。随访3年,患者照常工作,症状平稳,保持停诊时疗效。
按语脊髓空洞症是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所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脊髓疾病,属于中医“痿证”范畴。作者采用梅花针曾治疗该病6例,均收到尚好效果。其中1例随访3年,另3例随访1~2年,仍保持停诊时疗效。
关于临床选穴:①早期证治:症见1侧或双侧上肢及躯干上部痛觉、温觉消失,麻木不仁,患手因不知冷热,以致烫伤,触觉正常,有自发性疼痛。选穴:脊柱两侧、麻木皮区、阳性物处、中脘、太渊、心俞、脾俞。重点叩打颈部、胸部、骶部、患肢指尖1周放血2次,麻木皮区作诱导刺激。②症见营养障碍治疗:肌肤感觉障碍,麻木不仁,病变区皮肤青紫或粗糙,指甲变厚,出汗少或无汗,偶见无痛性关节肿大。选穴:脊柱两侧、太渊、肺俞、脾俞,胃俞、病例皮区、阳性物处;重点叩打颈部、胸部、小腿内侧、足三里。③症见运动障碍治疗:除有肌肤麻木不仁外,多见1侧或双侧上肢肌肉松弛无力,握力差,持物不能,或肌肉萎缩,关节活动不灵,腱反射消失。选穴:颈部、胸部、患肢、阳性物处、足三里、大椎、风池、中脘;重点叩打胸椎1~4两侧及患肢,指尖1周放血2次。④症状改善后治本调理法:选穴:脊柱两侧;重点叩打胸部、腰部、阳性物处、患肢、小腿内侧、大椎、中脘、足三里。
操作方法:对穴位的叩打,一般在穴位表面0.5~1.5cm直径范围内均匀叩打20~50下。脊柱两侧叩打方法,由上而下各叩打3行;第1行距脊椎1cm,第2行距脊椎2cm,第3行距脊椎3~4cm。对阳性物处(即条索、结节、泡状软性物)采取密刺重刺方法。对皮肤麻木区叩打,以诱导刺激法,即在距麻木区,5cm的正常皮肤处先叩打,继而叩打皮肤麻木区,呈向心性密刺激,在整个麻木皮区的上下,左右作疏通诱导刺激。指尖放血,采用梅花针重刺指端数针,用手挤出少许血为止。
按照患者体质虚实采用不同手法,体虚者采取较轻刺激,然后改为中等或较重刺激,一般用中等度刺激,叩打手法要求用腕力弹刺。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5次为1疗程,休息半月,根据病情再继续下1疗程治疗。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