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疟疾、疟、寒热往来、
【医家】王登旗
【出处】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关键词】寒热、疟疾、疟、寒热往来、发热、肺气不宣、脉微弦数、苔薄黄腻、头晕头痛、舌质淡、久疟、汗出、寒湿、外感、微热、内伤、虚、
【内容】
疟疾
黎××,男,27岁,农民。1988年12月21日初诊。
主诉发冷发热12天。
病史患者缘于12月12日,与同乡3人共饮蛤蚧酒3瓶、白酒1瓶,醉卧36小时之久,醒后无任何不适,照常上班工作。自12月16日起,每天晚上10点以后发冷发热,先冷后热,体温高达40.5℃,俟1个多小时后,不经服药而汗出热退。曾在当地医院诊治无效。12月23日转到广西民族医院门诊部就诊,住观察室治疗5天,病情如初。后又采血送区人民医院、区防疫站检查,疟原虫、钩端螺旋体等检验报告均为阴性。
检查精神欠佳,身有微热,体温37.6℃。舌质淡、苔薄黄腻,脉微弦数。
诊断疟疾,邪伏少阳型。
治疗清热散寒,疏解少阳。
取穴:大椎、曲池(左)、足三里(右)、间使(左)。
操作:均用缓慢捻进法进针,用泻法,留针20分钟。大椎穴不留针,出针后加雀啄灸50次。每日1次。
复诊:12月28日晚,自诉昨夜3点多钟时出现寒热轻作,头晕头痛,体温37℃。又按前法施治。取曲池(右)、足三里(左)、间使(右)。
三诊:12月29日晚,昨晚针灸后,至今未发作,口味较和,食欲稍增,尚觉头微晕,全身无力。仍按前法。
四诊:12月30晚,寒热往来3日未作,精神、食欲均佳,疗效稳定,但仍有头目微晕,又依前法,取风池(双)、阳陵泉(左)、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分钟。
1个月后随访,病已痊愈,至今病未再复发。
按语寒热之证,病因有内伤外感之分。该病例起于酗酒,盖酒为标热而本温,主发泄,酒后腠理疏、毛窍开,风寒之邪乘虚而入,风寒湿合邪,出于阳则热,故寒热乃作如疟状。人身十二经脉,阴阳各半,阳之会,督脉也;阴之海,任脉也。大椎穴乃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张介宾的《类经图翼·针灸要览》说:“疟疾,灸大椎;久疟,取间使”。故以大椎为主,可清热散寒,辅曲池、足三里、间使等更可协同大椎以调和营卫,增强抗病能力,故寒热迅速平稳。
该病例从证候看、似伤风而无肺气不宣;似少阳而无寒热往来,日二、三度发;虽未查到疟原虫,也仍属中医“疟疾”范畴。中医治疟,证候上着眼于寒热发作有时,病位上着眼于半表半里。临床实践证明,对许多现代医学难以做出明确诊断的病证,若按辨证论治原则而施治则获效迅速,针灸则是最理想的治疗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