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痧、口渴、咳嗽、饮食减少

【医家】袁桂生
【出处】古今医案平议
【关键词】疫痧、口渴、咳嗽、饮食减少、舌边尖红、发热恶寒、苔薄白、胸痛、无苔、温疫、温邪、热毒、脉缓、
【内容】
孙姓子,年七岁,住本镇。
病名:冬温疫痧。
原因:腊月间疫痧盛行,适感冬温而触发。
证候:初起发热恶寒,咳嗽体倦,饮食减少,尚未见有痧点。
诊断:脉缓不数,舌边尖红起刺,苔薄白滑。此冬令寒邪外束、温邪内伏之变证也。
疗法:初用葱豉汤加味,轻清疏解。
处方:
桔梗八分 鲜葱白三枚 淡香豉一钱五分 甘草四分 苏薄荷八分 杏仁一钱五分
次诊:服后颈项及胸痛等处发现痧点,犹隐约在皮肤间,尚未大现于外也。仍用原方再进一剂。
三诊:第三日痧大现,胸、背、颈项、手臂等处均密布而色红艳,夜间热甚,口渴。遂改用桑叶、金银花等味,清解热毒,活血透痧。
三方:
冬桑叶二钱 金银花二钱 光杏仁二钱 生甘草四分 益母草二钱 天花粉二钱 青连翘三钱 川贝母一钱五分(去心)
四诊:第四日热仍不退,舌色红赤起刺,毫无苔垢。遂易方,用地骨皮、生地、沙参等品,生津滋液,清化余热以善后。
四方:
地骨皮三钱 干生地三钱 川贝母一钱(去心) 白茅根三钱(去衣) 北沙参一钱 原麦冬二钱 鲜枇杷叶一斤(去毛筋净)
效果:一服热退神安,舌色亦淡而无刺矣。接服一剂痊愈。
【张山雷评】 此亦时证之寻常者。起初有寒有热,时值冬季,自当先以解表,虽未见点,而外间已发疫痧,即当预为留意,辛温未可浪投,择用葱豉加味,已是斫轮老手。惟既有咳嗽,则牛蒡、桑叶、胖大海亦可参入。迨麻发红艳,宜参凉血,茜草、旱莲皆堪辅佐。热甚口渴,白虎亦宜。第四方用地骨皮,似不如石膏、丹、栀较为切近。袁君是镇江前辈,民国初元,沪上神州医药会成立,已频频通函,有《丛桂草堂医案》行世。此案层次井然,选药?纯粹,大可为后学楷模。(《古今医案平议》)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