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虚、胸闷、痛、气阴两

【医家】高濯风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心悸、虚、胸闷、痛、气阴两虚、邪热内扰、心悸气短、胸闷气短、脉沉缓、烦躁、乏力、素体虚弱、精神倦怠、口干舌燥、面色少华、感冒发烧、舌红少津、神疲乏力、自汗盗汗、正虚邪恋、舌质淡红、伤阴、盗汗、脉细、温邪、泻火、胸痹、
【内容】
郭某,男,29岁。
初诊:1991年12月10日。
主诉及病史:心悸气短、胸闷20天。20天前感冒发烧后出现心悸气短,胸闷乏力,心前区疼痛,脉律不齐,遂赴某医院就诊。查心电图示:①窦性心律;②室性期前收缩。超声心动图:左室后壁运动差,左室内径稍大。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经西药抗病毒、营养心肌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现症:心悸乏力,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自汗盗汗,心烦躁扰,口干舌燥。
诊查:面色少华,精神倦怠。舌红少津,脉细,结象频出。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辨证:气阴两虚,邪热内扰而致心悸。
治法:益气养阴复脉,兼清邪热。
处方:太子参15g麦冬10g五味子6g生地黄10g熟地黄10g黄芪15g当归12g黄柏9g黄芩9g黄连6g炙甘草6g
二诊:1991年12月17日。服上方药4剂心脏期前收缩消失,7剂后盗汗、心烦躁扰已止,心悸、心前区疼痛减轻,胸闷未除。脉沉缓,未见结象,舌质淡红。患者邪热已去,气阴渐复,前方减黄连、黄芩、黄柏苦寒清热之品,增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三诊:1992年1月24日。脉沉缓,未见结象。心电图已恢复正常,心悸胸闷气短消失,惟感神疲乏力。前方加山萸肉10g继服,以巩固疗效。
按语:本案系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据其临床见症,属中医“心悸”、“胸痹”范畴。患者素体虚弱,复感外邪,温邪病毒由卫入营,内舍于心,耗气伤阴,酿成气阴两虚、邪热内扰、虚中夹实之证。方中太子参、黄芪益气生津固表;当归、麦冬、生熟地黄养血增液以制火;辅以黄连、黄芩、黄柏清热泻火,坚阴除烦,使热清而火不内扰,阴坚而汗不外泄;佐五味子敛肺止汗而生津。诸药相合,使气阴得复、邪热得清。本案之证,实为心肌炎病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邪热内盛,气阴已伤,权衡其标本虚实,不失时机地扶正祛邪,始力挽危厄。若延误病机,常可正虚邪恋,使病程迁延,给治疗造成困难。然方中黄连、黄芩、黄柏苦寒降泻,中病即止,过用恐伤正气,犯虚虚之戒。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