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腹痛、瘀滞、虚、肠痈、

【医家】陈全新
【出处】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关键词】痛、腹痛、瘀滞、虚、肠痈、急性阑尾炎、淋、舌质红、有瘀点、阑尾炎、脉滑数、压痛、舌淡苔白润、体温下降、足阳明经、气血瘀滞、苔薄黄腻、小便短赤、苔薄黄、苔黄腻、低热、恶心、发热、腹疼、舌尖、拒按、食后、脉缓、肠鸣、误治、瘀、
【内容】
肠痈(急性阑尾炎)
杨××,男,25岁。门诊号:72118。
主诉右下腹痛半日。
病史患者早餐后即做篮球运动,腹痛始自脐周,后转移右下腹,伴低热、恶心而到诊。
检查病者表情痛苦,间歇呼吸性腹痛,体温37.8℃,心肺正常,腹肌微紧,肝脾未扪及,肠鸣音稍亢进,右下腹触痛明显,未摸到包块,反跳痛及腰大肌征(+),双下肢足三里及上巨虚出现过敏性压痛,大便未解,小便短赤,脉滑数,舌质红有瘀点,苔薄黄腻。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2×109/L(12000/mm3),中性0.82(82%)、淋巴0.15(15%)、其他0.03(3%)。
诊断肠痈(急性阑尾炎),肠络瘀滞型。
治疗行气散瘀,通络止痛。
取穴:天枢、上巨虚、足三里。
配穴:曲池。
上述穴位均用毫针泻法,运针后右腹阵痛缓解,留针1小时。
三诊:精神明显改善,诉经针刺后夜间只现短暂右腹疼痛2次,大便已解,脉静身凉,右下腹按之尚痛,复检血象:白细胞总数9×109/L(9000/mm3)。中性0.76(76%)、淋巴0.18(18%),其他0.06(6%。)。
刺后阳明气机得疏,瘀滞得除,故热退,腹痛减。仍旨原法,取上巨虚、大肠俞,右侧耳穴阑尾点埋针。嘱病者每隔1小时按压埋针外10分钟。
四诊:病容若失,起立、步行自觉右下腹微胀,但无疼痛。舌尖稍红,苔薄黄润,脉转缓。病势已去,再泻刺足三里、天枢,疏通阳明气机。
五诊:神态安宁,步行已无不适,右下腹按之柔软,无痛。舌淡苔白润,脉缓。复查血象:白细胞:8.0×109/L(8000/mm3),分类:中性0.72(72%)、淋巴0.26(26%)、其他0.02(2%)。
阳明气机通畅,肠络瘀滞消散,“通则不痛”,故诸症尽除。取上巨虚、三阴交平泻,进一步调和脾胃,巩固疗效。
六诊:腹痛未现,复检血象正常。除去右侧阑尾穴埋针。经追综观察3月,前症未现,临床治愈。
按语该病例发于饱食后奔跑,致肠络气血瘀滞,不通则痛,证见发热、腹痛拒按。舌质红有瘀点,苔黄腻,脉滑数。故诊为肠痈,证属肠络瘀滞。
治取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有关经穴,以达疏通阳明气血,清热止痛作用。刺足三里、上巨虚针尖应斜向腹部,用逆时针捻转,促使经气上达腹部,则奏效尤显。刺天枢穴针尖宜斜向右下腹病区,使气至病所。泻刺后阳明气机和利,肠络瘀滞得散,蕴热得清,通则不痛,故病可平。
针刺对非阻塞性(感染性)阑尾炎疗效颇佳,而对阻塞性或化脓性疗效不满意。为掌握病情变化,在针刺过程中,必须认真记录腹痛程度、次数、体温、脉象、舌象、白细胞数和分类计数,以了解病情变化。如经1~2日针刺后,腹痛减轻,体温下降,脉象转缓,白细胞数下降,压痛点减轻,则示针刺有效,可继续治疗;反之,应及时采取中西医综合治疗,以免延误治疗时机。作者曾观察针治186例,其中失效转外科手术18例,发现均为阻塞性、化脓性阑尾炎。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