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带下、痛、湿、盆腔炎、

【医家】何嘉琳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瘀、带下、痛、湿、盆腔炎、腰酸、湿热、腹痛、舌红苔黄、腹疼、脉细、月经、压痛、乏力、热入血室、神疲乏力、神疲纳呆、食欲不振、舌红苔薄、少腹痛、白带、粘稠、拒按、瘀结、淋、积、虚、
【内容】
闵某,女,46岁,已婚。
初诊:2002年4月23日。
主诉及病史:2年来下腹疼痛反复发作,伴白带增多,腰酸乏力,曾在浙医二院查血CA-125为128U/ml,明显增高。诊断为慢性盆腔炎,予抗生素治疗无效。
诊查:刻诊下腹疼痛又发一周,隐痛为主,痛处拒按,带下绵绵,色黄腥臭,腰酸如折,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解尿不舒,脉细,舌红苔黄腻。
妇检:子宫后位,正常大小,压痛(士),双侧附件均增厚,压痛(+)。尿检无殊,B超提示:子宫直肠窝积液。
辨证:正气已虚,湿热瘀结。
治法:扶正清热化瘀。
处方:生黄芪20g白术10g制苍术10g狗脊12g黄柏6g熟军10g丹皮10g丹参10g红藤30g败酱草30g蚤休10g赤芍10g白芍10g茯苓12g炒川楝子10g车前草10g甘草5g 14剂配合中药自制制剂妇外4号,每日保留灌肠,温灸贴每日1剂贴于肚脐正中(保留灌肠在经期暂停,其余时间均可应用)。
二诊:2002年5月8日。服药后腰腹痛稍减轻,带下略减少,小便已畅,大便偏溏,末次月经4月22日,量中5天净。脉细,舌红苔黄腻。再拟扶正清湿化瘀。处方:生黄芪20g白术10g黄柏6g蒲公英30g藿香6g佩兰6g米仁30g茯苓10g平地木15g广木香5g乳香5g没药5g制苍术10g炒川楝子10g红藤30g甘草5g 14剂
三诊:2002年5月29日。末次月经5月24日,期准、量中5天净。腹痛腰酸明显减轻,带下量减少色转白;食欲转馨,两便如常,5月8日在浙医二院复查血CA-125为2.7U/ml,已恢复正常。脉细,舌红苔薄。再宗前治以善后。
处方:生黄芪15g制苍术10g白术10g蒲公英30g丹皮10g丹参10g黄柏6g赤芍10g红藤30g炒川楝子10g白芍10g甘草5g 10剂之后上方加减配合外治法调理3个月,随访3个月盆腔炎未发作。
按语:盆腔炎在中医学古典医籍中并无专论,其症状散见关于“带下病”、“少腹痛”、“热入血室”等论述中。如《傅青主女科》云:“带下而色黄者,其气腥秽,乃任脉之湿。”《秘传证治要诀?妇人门》谓:“经事来而腹痛,不来亦腹痛,皆血不调故也。”本例患者湿热瘀邪胶结之证候明显,故下腹疼痛反复发作,带下量多色黄腥秽,舌红苔黄腻;但病程日久,病势缠绵,正气已衰,故伴见腰酸乏力,神疲纳呆;湿热瘀邪胶着不去则病情反复,迁延难愈。治疗当标本兼治,扶正祛邪。首诊先予扶正清热化瘀:药用生黄芪、白术、狗脊等扶助人体正气,红藤、败酱草、蚤休、黄柏等清热解毒;丹参、赤芍等活血化瘀;车前草、茯苓化湿通淋。二诊热邪稍减而湿邪未去,故在扶正清热化瘀的基础上酌加化湿之藿香、佩兰、平地木、米仁等。三诊药已见效,故守方扶正祛邪法,使其正气逐渐恢复,湿热瘀之邪亦逐渐消退矣。而实践证明盆腔炎配合外治法如保留灌肠、腹部理疗等均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保留灌肠使清热解毒之药液通过直肠静脉丛直接吸收入盆腔,理疗则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血液粘稠度,并有止痛作用。该患者由于不能每天来院理疗,故改用与理疗有相同作用的温灸贴,如此内外合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