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虚、面色苍白、舌质淡红

【医家】杨介宾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痛、虚、面色苍白、舌质淡红、四肢欠温、脉沉细、苔薄白、胃脘痛、溃疡、胃病、十二指肠溃疡、腹痛、寒湿阻滞、脾不统血、时作时止、瘀血内结、大便稀溏、中焦虚寒、气机郁滞、脘腹胀满、胃气痛、有瘀斑、腹痞满、腹胀、汗出、久病、呕吐、气滞、上脘、肠鸣、神清、肿胀、胃痛、喜按、心痛、胀痛、郁、湿、
【内容】
邱某,女性,56岁,村民,住金堂县又新乡3大队。于1997年3月26日初诊。
主诉及病史:上腹部胀痛5年加重半月。患者5年前因过食生冷硬物,而引发上腹痞满疼痛,腹胀肠鸣,呕吐泛酸,时冒清水,反复疼痛,时作时止,经照片为胃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曾服香砂六君丸,柴胡疏肝散顺气和中之剂,有所缓解,由于经济困难,故求治于针灸门诊,四诊所见,神清合作,精神困倦,近因情绪不舒,复发脘腹胀满疼痛,阵发性加剧,面色苍白,四肢欠温,空腹痛甚,进食,热敷,按压背俞穴疼痛减轻,大便稀溏呈酱油色,舌质淡红,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细而缓。
诊断:胃脘痛(胃十二指肠溃疡)。
辨证:脾胃失和,气滞作痛。
治法:温中散寒,和胃降逆,行气止痛。
处方:(1)中脘梁丘脾俞梁门上巨虚(2)上脘间使胃俞至阳足三里以上2组处方,循经局部取穴为主,采用针罐热熨综合外治。单日针罐法,双日热熨法。针刺时用28号毫针刺,重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5分钟提插捻转催针促气1次,各穴出针后加拔火罐,留罐15分钟,以皮肤出现紫红色为度。双日用温经止痛散:川乌、草乌、麻黄、细辛、羌活、白芷、干姜、肉桂等份为末,用600g加入50度高粱白酒适量润湿,酒与药和匀,置于锅内加温炒热,分为两等份,做成两个药包,趁热交换温熨每个部位和腧穴,冷后加酒再炒再熨,使药力直透肌腠筋骨,局部潮红,全身微汗出为度。也可病家自熨,每日3次,每次20~30分钟,10日为1疗程,2日后更换新药。经上述两法交换治疗1~2日疼痛缓解,3~4次病好过半,5~6日诸症全除,为了巩固疗效,再行2~4疗程,休息1个月,经照片复查,溃疡面已愈合,半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语:胃痛,又名胃脘痛,古代称“心痛”,因其病变在上腹部近心窝处,故俗称“心口痛”或“胃气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发之,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肿胀,胃脘当心而痛”。胃为水谷之海,又为五谷之府,职司腐熟运化。该病员纵情口腹,喜好辛辣厚味,过食生冷,伤及胃府,致寒湿阻滞中焦,胃阳被遏,气机郁滞而升降失调,故令胃脘当心而痛。久病入络,脾不统血,瘀血内结,故见溏便而现酱油色。面色苍白,四肢欠温,空腹痛甚,痛而喜按,此为中虚有寒,阳气被遏之象;精神困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而缓,亦属中焦虚寒之征。本诸《内经》“寒者温之”、“虚者补之”之意,取胃之腹募穴中脘,胃之背俞穴胃俞,前后对应俞募相配,脏腑腹背,气相通应。数穴同用,针罐热熨,杂合以治,共奏温中散寒,和胃降逆,行气止痛之功。使脾胃升降有权,中阳得运,气调血和,则胃病自除,也即通则不痛之意也。
内容推荐